加载中…
个人资料
密斯赵
密斯赵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281
  • 关注人气:17,7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WTF]五大文化筑就千年之城

(2009-04-11 11:00:55)
标签:

文化

分类: 旅游新闻

    对于一座依靠近代外来移民繁荣起来的城市来说,上海人对于的“根”的情怀显得有些懵懂。上海人习惯于以“上海人”自居,每年只在清明时分才登上旅游大巴,浩浩荡荡地离开上海,寻着各自的“根”而去。

    然而,他们所寻的这些“根” 不过是百年之间的事儿,对于一个立县就已经700多年的老城来说,真正的老祖宗不会是这样的寻法。

近年来,上海郊区陆续发现了一些远古文明。那么,郊区人就是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人了吗?一场以科学为根基、同时又蕴涵着人类无穷想象的寻根之旅开始了。

 

广富林文化——上海最早的移民村

    广富林文化遗址位于松江余山乡广富林村村北的施家浜河道及两岸一带。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遗物。1961年9月,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考古发掘。1977年,这里成为了市级文物保护点。在1999年至2005年期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曾多次对广富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于2000年确定为“广富林遗存”,2006年升格为“广富林文化”。

    以往的发掘区域主要位于十几万平方米的遗址中心区。不过当时只是选取了1000多平方米进行挖掘。大部分遗址仍然被掩埋在农田之下。与以往不同的是,2008年4月到7月的最近一次“抢救性发掘”选址于中心部位以外的建设控制区,面积有6000平方米之大,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挖掘现场。300名专家、技工挖出的“宝物”是广富林文化的遗存。

   从马家浜文化到菘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老祖宗在上海郊区的据点越来越多,人丁也越来越兴旺。到了良渚文化已有20多个据点,一度繁华。不过后来良渚文化也开始衰退了。正在此刻,广富林文化就进入了良渚文化在松江的地盘。从实力看,来自中原的广富林先民并不如良渚先民,据点也只有松江这一个,他们多半是“融合”到了当地文化的“主脉”之中。

   根据规划,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前,广富林遗址的外围将扩建成一个古文化遗址公园。这次挖掘就是在此项目做的准备。公园里的博物馆将以“上海之根”为主题,以文物、蜡像等形式再现先民的生活场景。其中的农耕文化保护区还将设置古代农耕体验、手工制陶体验等项目。

 

马家浜文化——面貌端庄的“上海第一人”

    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是能在上海找到的最早的人类文明遗迹。从命名可得知,马家浜文化的源头并不在上海。据考证,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抵茅山,北边可达长江北岸一带,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马家浜先民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粮,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还进行渔猎。他们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是该文化独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随葬品不丰富,不悬殊。

    上海的马家浜文化有三个据点,分别为青浦福泉山、青浦崧泽、金山查山。

    出土于青浦崧泽遗址下层马家浜文化俯身葬墓中的“上海第一人”值得一看。他的头骨保存大体完整,浓眉大眼,隆鼻丰唇,有着坚实的颧骨和下颌。专家推定这名25至30岁的青年男子为迄今发现最早的上海先民。在朱家角的青浦博物馆里有该男子的复原头像。

 

崧泽文化——开始有别于黄河流域的先民

    马家浜文化的后继者是崧泽文化。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得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4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800余件。

    崧泽先民的农业处在锄耕阶段,猪的饲养是重要生产活动。葬式是仰身直肢,随葬品放置在身体周围,其墓葬方式与北方黄河流域挖土坑埋葬的习俗有明显不同。
     上海的崧泽文化据点要比马家浜文化多,光青浦就发现了崧泽、福泉山、金山坟、寺前村四处遗址,在松江也有姚家圈、汤村庙遗址。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可以一寻。福泉山位于青浦县重固乡钱家经村.虽称之为山,其实是4000余年前人工堆成的一个椭圆形土台。该土台形似覆船,故又名“覆船山”。1979年以来,先后3次发掘。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上海的“金字塔”,此地最有看点的当属“五色土”。在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的灰黑色土层中,发现87座西汉墓和4座战国晚期的楚墓。而此次所要寻访的远古文明则是灰黑土层以下的三层灰黄土层。最上面的一层为灰色和黄褐色,其中发现了良渚墓葬18座,墓内陪葬物为罕见珍品。下面一层是黑褐土层,发现17座崧泽晚期墓葬,其中的同性合葬和男女合葬为太湖地区的首次发现。再往下是灰黑土层,属崧泽文化早期古人的居住地遗址。这一层层的土色变化,反映了马家浜、崧泽、良诸文化的叠压关系,好比一张距今60OO年至2000年的上海古年历。

 

良渚文化——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到4150年。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

良渚的物质文化特别发达,以高贵、精致、华丽为特色。当时的炊器大多是鼎。“黑衣陶”是良渚时期陶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器壁薄而规整,纹饰有鸟首蛇形纹、勾连纹、编织纹及鸟纹等。玉器也非常发达,中华民族的玉文化也是此时发展成熟起来的。良渚文化等级森严,有了贵族和平民之分,因此此时期的墓葬就开始出现活人陪葬现象。
    上海的良渚文化据点超过了20个,其中有松江广富林、青浦福泉山、金山亭林、青浦寺前村、闵行马桥镇等。

    青浦博物馆里的良渚文化展厅是最漂亮的一个展厅。琮、钺、璧……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雕工之精为世界史前玉器之最。这一时期出土的玉温润晶莹,没有遭到太多的侵蚀,保存了原貌。其中玉琮个体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天地相通的思想相吻合。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马桥文化——在衰退中曲折前进

    马桥文化是以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东的马桥遗址第四层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距今约3300-3000年。

    马桥文化有一个奇特的返祖现象:即在良渚文化晚期出现的许多耗工费时的稀世珍品,包括玉器,带细刻图案的陶器、象牙器,在马桥古文化遗址中均未发现,遗存只是些粗陋的陶器杂件。同时,作为马桥文化原始文字的形器结构和表意方式,比上距千年的良渚文字更为简单。考古界认为,造成这样的“倒退”除社会发展因素外,很大程度受了生态环境的影响。

    上海的马桥文化据点有10来个,最主要的马桥遗址位于闵行马桥镇以东2公里。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两次发掘。这两次发掘认定遗址的面积大约为5000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松路南的俞塘河南北两侧。

    马桥文化的去向则可从金山的亭林遗存中找到脉络。亭林出土的各类器物,石镰和三角形带柄石刀等显然与马桥文化一脉相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