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点]归国华侨8年内收购150栋待拆老宅

(2008-04-01 09:21:31)
标签:

房产

分类: 老上海
                   黄修志:我要让这些老房子再活几百年!

 

    2013年1月,杜月笙之子、旅居加拿大的文物收藏家杜维善,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了400多枚西域古国的钱币文物。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杜维善就陆续向上博捐赠了部分其收藏的文物。他在上博有自己的办公室。

    杜维善是杜月笙四姨太姚玉兰的儿子,他回忆道:“东湖路上的大公馆只是杜家的产业,那时爹爹是住在宁海西路这栋宅子里的。当时一楼到三楼分别住了三房,我母亲和孟小冬住在附近。因为是儿子,所以我跟爹爹住。”

    下面的故事就是关于杜家在宁海西路上的老宅的。老宅今安在?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黄修志

 

 [焦点]归国华侨8年内收购150栋待拆老宅
 “有人会觉得这些老房子是一堆破烂,但在我看来这些就像是老祖母脸上的皱纹。你会觉得你祖母丑陋吗?”——黄修志

 

    江苏同里的肖店湖畔有片方圆1000亩的神秘苗圃。苗圃里养了很多狗,一有陌生人靠近就吠个不停。里边小桥流水,古树参天,石柱高耸,仿若景区,却也住了好多人,有菜田、鸡舍,好比农家工坊。奇怪的是,苗圃里满地都是堆放齐整的石头瓦片,还有一长溜的古井沿路排开。苗圃的中心是4个编了号的大仓库,外观简陋实在是貌不惊人,但门锁打开的刹那,所有人都会惊愕于眼前的情景——仓库里堆放的竟然是早年被拆除的静安寺!

    昔日大雄宝殿里的四根龙柱平静地躺在地上,包着金箔的莲花杵在角落里微微发光,一个偌大的寺院竟然被零拆了在这里休眠。更不可思议的是,静安寺的旁边居然躺着杜月笙的老宅子,卸除下来的100多道门一扇不少,黄金荣送的红木雕花大梁就在脚下。另一个仓库里存放着徐志摩在海宁的故居,让人咋舌的是仓库里还藏着故居附近一整条古街上的大小68栋老房子。

    它们怎么会出现在这里?神秘苗圃的主人究竟是谁?他会如何处置这些老物件?这故事还得从多年前说起。

 

不惜重金买下待拆老宅,只因心疼

    在近年房地产投资热潮中,老房子成了一块香饽饽。但上海的老建筑多分布在中心城区,时常会遭遇市政动迁命运。那些老房子的房东几乎都不是先前主人的后代,因此一笔数额不菲的补偿金多能使他们欣然乔迁。人去楼空后,老房子反而热闹了,蜂拥而至的是一批专业“淘宝大军”,他们看中的是老房子里部分价值连城的建筑构件,收购后再转手卖个好价钱。

[焦点]归国华侨8年内收购150栋待拆老宅
杜家老宅的零部件躺在肖甸湖仓库中。

    2000年,上海“延中绿地”改造工程改到了宁海西路上一栋三层小洋房的头上。这栋房子建于1930年,是旧上海青帮头领杜月笙家的老宅。拆除前夕,“淘宝大军”纷至沓来。他们晓得,杜家客厅是黄金荣送的,客厅上的两根红木雕花大梁可是件大宝贝。就在大伙各自盘算出价时,走进来一个叫黄修志的加拿大华侨。他并非冲着大梁来,而是要把整栋房子全部买下。房东喜出望外,狮子大开口说了个价,黄修志居然一分不还。大伙这下都傻眼了,纷纷猜测这个花甲老人到底是什么来头。莫非他就是杜家在温哥华的后代?或者他和黄金荣有些干系?更让他们不解的是,拆除当日,黄修志拒绝了市政工程队,而是自己带着一批工人来到现场,说是“生怕这老房子给不专业的工人给拆坏了”。

    事实上,这个出手阔绰的黄修志与杜黄两家全无干系,是加拿大的一个生意人。他买下这些老房子也不是为了倒卖,只是不忍心看着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破坏掉。虽然出生于移民家庭,但黄修志自小酷爱书法和古建筑,1999年来上海旅游时迷上了上海及周边具有江南风味的老房子。于是,便独自一人在沪定居下来。第二年他在苏州旅游时看到了一栋乾隆16年造的老宅子,得知宅子的主人不喜欢这里想推倒盖新房后,黄修志颇感心疼,最后决定把老宅买下。从此,他便开始了收藏老房子的“事业”。静安寺、杜公馆和徐志摩故居都是他收藏的大件,其收购的老宅目前已超过150栋。

 

先精心修复再异地重建,让老房子再活几百年

    对黄修志而言,买下老房子只是个开始。他花重金从苏州请来了一批工匠,这些工匠个个都身怀“修旧”绝技。用黄修志的话讲,“他们的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所以我的工匠们和老房子一样宝贵,他们50几个人,个个都是艺术家。”

    这些年来,工匠们跟随他,先是把老房子拆除并将各建筑构件详细编号,进行简单修复后,再把一砖一瓦、一梁一栋运往同里肖店湖仓库,然后再做进一步的修缮工作。黄修志告诉记者,原样复原是最大的原则,所以涂墙时绝不用水泥,用的依然是石灰、纸筋和稻草。有些老房子因为常年失修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柱子被白蚁蛀空了一大截,得找同样的老木头来填补,有些情况严重的,还得用钢筋加固,这些都是手工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建筑构件都要重新进行防水防腐等技术处理。黄修志却乐此不疲,因为一个更为宏大的梦想已在他的脑海中构筑。

    那就是——异地重建,给这些老房子重新找地安家,让他们再活几百年!

    最初,黄修志看中的在青浦朱家角西侧购置了一块田地,预备在那方“古色古香的宝地”上兴建“艺文古村”,原样重建他买来的所有老宅。后来,那块地按照城市扩展规划,要开发新楼盘造会所。于是,黄修志只得另觅宝地。最后,他与江南韵味十足的同里一见如故,在肖店湖附近买了一块苗圃,打算建一个临时仓库。搬“家”的时候,开来了一部载重5 吨的大卡车,来来回回一共运了1600 次!特别是杜家那两根红木大梁,一根就两千斤的份量,得12个大汉一起抬才抬得动。

每天清晨,工匠们就开始开工,将门窗梁柱一一修复。他们把家安在了仓库里,种些蔬菜,养些鸡鸭,自给自足。黄修志何尝不心念于此,天气好的话,他一个星期要从上海过来四五次查看工程的进程。

    2003年,第一批老房子终于获得了重生。黄修志在同里古镇购得一片50亩的土地,酝酿起江南园林古宅的计划来。仓库里的14栋房子在土地上按照原样拔地而起,肖店湖苗圃里的树木也被移植了过来。黄修志将这一新建的江南园林古宅取名为“醉枫园”,门口的那三个大字是他亲笔题写的。如今园内绿意葱茏,亭台楼阁比比皆是。黄修志最为中意的是咸丰年间建造的“时宜堂”。

   “时宜堂”以前是上海南市区的一个牛皮草货公所。所谓的牛皮草货公所就是供牛皮草货商人歇脚的地方。他先是找来了两颗古松,然后才把这座三进的院子修了起来。黄修志说:“有了屋前两颗古松,这座老宅子才活起来了。这样,才算得地老天荒。”黄修志抚摩着公所前的石碑,目光停留处刻着“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

    “时宜堂”这样的建筑,醉枫园内已有14处。黄修志打算先复原一些普通的,然后再会触及静安寺、杜公馆之类的知名建筑。

 

百年后将无偿转让给真心喜爱并有能力保护它们的人

    对于工期,黄修志从不介意,反倒叮嘱工匠们千万要慢工出细活,因为他清楚“这件事情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

    当问及这批老房子的传承,黄修志爽朗地笑了:“我的儿孙们都不熟悉中国文化,他们对这些老房子没有兴趣,也不懂得如何去维护它们。所以,我是不会留给后辈的。这些年来,我请了专门的中介人员替我寻找老房子,事实上近年来,符合要求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因为有人也开始在乎它们了。我现在已经快70岁了,等百年之后,我会把这些老房子全部还给社会。虽然我出了钱,但它们本来就是属于每个人的历史建筑。至于接手的人选,政府部门可以,民间组织也可以,只要是真心喜爱老房子并有能力保护它们,我都愿意无偿转让。”

    走出醉枫园后,黄修志叮嘱工匠把大门锁好,然后半开玩笑地回头说了一句,别指望这里会变成旅游景点啊,老房子可经不起再折腾了。

 

 

黄修志其人

    加拿大籍华人,素食主义者,酷爱老建筑、书法及夜生活。上世纪40年代初出生于日本,4岁时移居东南亚,随后展转欧洲、美加。年轻时精通四国语言,从事房地产投资和制衣行业。醉心于冒险、跨国生意和周游世界,玩过跑车、游艇,甚至开着直升机去谈生意。上世纪90年代末定居上海,以收藏江南老房子为人生最后一份事业。目前,其收购的老宅已超过150栋,其中于异地重建的已有14栋之多。

 

 

 

记者观察

 

谁来心疼?谁来传承?

 

    一开始,黄修志只是心疼这些木结构的历史建筑本身,直到那件事发生。

    那天,工匠们正在拆墙,结果在墙中发现了一只硕大的树根。在场的所有人都震住了,他还活着吗?黄修志遂将其转移并植入泥土。不多久,老树真的抽出了新芽。黄顿悟道:“一座300年历史的老房子,住过十几代人。如果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那是一本《红楼梦》都写不完的。”随后,他便开始查阅书本资料,关注起建筑里的故事,甚至兴起了寻找老宅后人的念头,想参考他们的记忆来进行修缮。

    得知杜月笙的第七个儿子杜维善居住在温哥华后,他便托朋友找了去。杜维善已70来岁,儿时的记忆已然模糊。虽然作为知名货币收藏家,他时常会来上海进行学术交流,甚至还多次捐助上海博物馆,但他从没想过“回家看看”。事实上,72家房客的情形也不是这些后人愿意看到的。

    上述情景,黄修志却是看了不少。“时宜堂”被发现时,里面就住满了人家。其中一对新婚夫妇甚至把房间门口的大柱子锯掉了四分之一,目的竟然是“方便出入”。为了这根柱子,工匠们伤透了脑筋,最后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如果黄修志没有买下这些老房子,难道它们就这样无人问津,最后极为荒唐地被毁掉了吗?

    事实上,关注老房子的也有人在。令黄修志本人感到神奇的是,很多国外研究机构和媒体会找上门来,请黄同意他们到中国去参观。有次黄修志带着美国国会议员来到醉枫园,老外们赞不绝口说“这些房子太伟大了,300年前,美国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黄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开始乐意接受DISCOVERY、BBC等海外知名媒体的专访。今年3月初,一部由德国人施克里拍摄的纪录片《Mr. Wong’s World 》在欧洲1000多家电影院开始上映,80 分钟的影像讲述了黄修志和他收藏的老房子的故事。这片子前后拍了三年,2月还参展了欧洲电影节。

    与老外的热衷相比,感兴趣的国人却寥寥无几。到现在为止,只有同济大学的一位教授带他的学生来参观过。令黄修志哭笑不得的是,托人要求到醉枫来来拍婚纱写真的人倒有不少。当然数量最为庞大的还是先前提到的“淘宝大军”以及为黄修志觅房的中介人士。他们出于经济目是无可厚非的,而黄修志为了这些老房子,别说一分未赚,花都花了很多了。

    说到钱的问题,黄修志不愿意透露收购老宅的费用。记者从其他渠道打听到,当初买下整个徐志摩老宅9 套房子时,花了100 万元。当然,那已经是2001年的行情了。事实上,收购的花费还仅仅是开始。搬运、修缮、人工……从拆除到重建,每一个环节都得靠钱给砸出来。此外,收来的老宅几乎都早在解放后就挪为他用,屋子里根本就找不到老家具老古董。于是,为了还原最初的模样,黄修志还得为这些老房子配备古董家具。比如,“时宜堂”里的雕花木桌就用了清代一个大宅横梁的料。这样算下来,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因此,光有心疼还是无法传承的。当年,朱家角的“艺文古村”已经重建了一栋老房子,这便是黄修志在苏州旅游时买下的乾隆16年造的老宅子。决定搬去同里时,他以1元钱的价格将其装让给了有关部门。黄修志表示,钱是象征性的,关键在于接手者是可靠的。他有时会想,真到了人生尽头,究竟该把这150栋老房子交给谁?住72家房客的情形他觉得不大可能再发生,转手倒卖么也未必是坏事,所以最怕的还是沦落为旅游景点。谁来心疼?谁来传承?终究还是不得而知。

 

你对老宅的去留有何看法?

欢迎加我微博,一起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