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考察是首要任务,旅游目的在其次。南极很可能成为一个门票昂贵的世界公园,但开发南极旅游市场必须遵守适度原则。
极地旅游是近年出现的又一个新兴高端旅游产品,1次南极旅游的花费相当于40次海南游、15次日本游或8次欧洲游。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旅行社曾想涉足南极旅游市场,但皆因客源不足而止步。南极与中国远隔重洋,仅往返机票每人就要花费2万元,在当地租用科考专用破冰船登陆费用更是高达每人5万元。
因此,6万元到10万元的总价确实是普通游客难以承受的梦。直到2005年下半年,杭州某海外旅游公司决心以8万元的价格第一个组团,临行前却由于几名游客突然生病而无奈放弃。
在旅行社南极行纷纷夭折的同时,国家海洋局、国家旅游局、外交部三个部门发出了“开发南极旅游市场条件尚未成熟”的警告。然而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依然不愿放弃,于2006年底组织了中国首支“南极科普旅游民间考察团”,20多名成员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家。
作为这个团的陪同解说专家,中国南极测绘中心主任鄂栋臣在行前表示:“科普考察是首要任务,旅游目的在其次”。
事实上,早在1997年至1999年,南极旅游就打了“科考”的擦边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曾与一些省市科协、地方高校联合举办过三届“南极科普考察团”,参团成员每人自费8万元。
因此,业内倾向于把2007年“国际极地年”的启动作为“极地旅游”的开端。目前,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以及日本等国均开展了南极旅游项目。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万多人次的游客到南极观光,游客人数正以年均10%-15%的速度递增。但专家依然表示,开发南极旅游市场还有诸多难题。
以中国为例,签证是第一个问题。南极虽然没有国界,不需要签证,但中国人到南极必须要从阿根廷、智利等国过境,这就牵涉到护照、签证等问题。阿根廷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对中国游客开放,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其次,南极旅游存在着资源共有、行业合法、环保责任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国际法层面已基本解,但交通运载器具的燃油泄漏、污物排放以及密集人流依然会对极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干扰。
就如前南极中山站站长叶加平所言,南极很可能成为一个门票昂贵的世界公园,但开发南极旅游市场必须遵守适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