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1日,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受邀为“东方讲坛·旅游讲坛”作了题为“旅游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讲座内容分为城市文化与旅游的互动、都市旅游对城市文化的要求、城市文化是都市旅游的内涵以及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四大部分。
上海的文脉源远流长,从马家浜文化推算,上海具有长达六千年的文明史。近代上海文化的繁荣则直接受惠于开埠以后的世界文化交融。如今,海派文化更是成为了国内外游客来上海旅游的理由。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代表的不少上海文博单位本身就是知名的都市旅游景点。上海的文博系统与旅游系统已经有过“博物馆护照”等成功的合作先例。
城市的发展有其固定的“脉络”,这个脉络就是历史“文脉”,也就是城市的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究竟是如何相辅相成的,两者的和谐发展究竟以什么为依托?陈燮君指出,城市文化的特色与其他城市文化的差异性是决定该城市能否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关键,特色城市文化是都市开展旅游活动之本,是都市旅游目的地的魅力之源,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游客到了目的地后,都是直奔大英博物馆、罗浮宫等大型博物馆而去,这种顺着城市“文脉”旅游的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高档的都市旅游模式。
专家论坛
陈燮君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记:上海的哪些都市旅游资源承载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陈:首先是上海的古文化遗址。上海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发祥地,拥有马桥遗址、广富林遗址、崧泽遗址和福泉山遗址等27处古文化遗址。这些古文化遗址具有旅游价值,被发掘后,往往会在当地建立一个相关的文化博物馆。2004年12月8日开馆的青浦博物馆是其中的代表,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辅助等手段合,清晰地展现了古上海的灿烂文明。
其次,在近现代上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中,又留下了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革命文化遗存、民族工业文化遗存、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名人故居等等,这些是上海人的宝贵记忆,是上海文物资源的优势所在,是传承城市文化的文化现场,同时也是外埠游客了解上海的常规途径。比如说,上海的城市建筑就承担着文化传承和都市旅游的双重功能。20世纪以来,上海建筑风格纷呈。比如落成于1927年12月的海关新楼落,其建筑形式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功能上套用英国伦敦的大笨钟乐曲来报时打点,可谓上海外滩一景。于1925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新楼在当时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的白令海峡之间一座最讲究的建筑”,游客是不肯错过的。
第三,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成为游客的兴趣点。上海具有不少上海人自己都不了解的国粹。就拿海派京剧来说,曾经有过“沪上处处说梅周,传承创新称时尚,梨园春色今来早,伶国千秋拜素王”的昌盛时代。既然上海人愿意关注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等文艺形式,外国游客同样也会对海派京剧具有兴趣。“ERA时空之旅”和“少林魂”就做得比较好,经常有外国游客在上海马戏城看得目瞪口呆,为我们的传统杂技和中国功夫拍手称好。去年,上海只申报了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的这个数目则是83。中山装和旗袍都在其列,外国游客对“唐装”的热衷历来是旅游市场的亮点,在南市老城厢也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在营销的同时,可以继续进行文化层面的深挖。
记:除了传承,城市文化有没有其他的模式与都市旅游进行有机结合?
陈:当然有。除了传承,城市文化还重于创新,贵于交流,珍于升华。
城市文化的创新体现在整合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形成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并在充分保障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权利的过程中形成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上海都市旅游的街景,城市雕塑的创作可增强文化的原创性。此外,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这些近江傍河、依循城市的“人文天际线”构建起新的城市文化图景,特征鲜明的老厂房新改造以及艺术家的工作状态具有相当大的参观旅游价值。如莫干山路50号,这里本来是一片旧厂房和老仓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21世纪初,莫干山路50号迎来了一群艺术家,使这个近代工业文明的“遗址”变成了一个现代艺术的场所。现在,以此为基础建成的M50已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唐山路、多伦路等也进行了尝试,上海的特色街区共同形成了一幅多元的城市文化景观,成了都市旅游的特色线路。
在旅游领域中,有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的说法,这在城市文化中就体现在交流上。上海城市文化在交流中形成文化张力,既注重发扬民族文化的精粹,又积极吸纳着世界优秀文化。比如在中法文化年的活动推进中,“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把来自塞纳河的文化问候带至黄浦江,将法国文化与浦江美景自然地融合起来,可谓“印象画展论印象,黄浦江畔赞奥塞。马奈德加雷诺阿,沪上处处谈莫奈。塞尚高更和凡高,行家评说西斯莱。日出时分驱水雾,初雪晚秋显精彩。”此外,“里尔上海一条街”、“马赛上海周”、“巴黎上海周”等系列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得以在上海街头领略到异国风情,这种不出国门的“境外游”是很好的替代与补充。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文化也走出了国门,就上海博物馆而言,在阿根廷展出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在日本展出的“中国五千年名宝——上海博物馆展”以及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和美国巡回展出的“灵山——上海博物馆明清山水画展”、在瑞士日内瓦展出的“中国文人精神展”等都赢得了盛誉。这些展览的观众很可能就是未来的上海入境游客。
上海城市文化在向“品牌”升华。现在已有的上海城市文化品牌有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双年展等,这些都是发展节庆旅游的良好契机。其实,上海的各区县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已形成了各自的旅游品牌,耳熟能详的有南汇桃花节、徐汇桂花节、闸北茶文化节、卢湾国际爵士音乐节、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静安现代都市音乐广场、黄浦南京路世纪广场“天天演”、奉贤“相约滨海之夏”广场文化系列活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圆社区艺术明星之梦”、青浦朱家角镇“行街表演”、“金秋闵行”社区文化节、松江顾绣、金山农民画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不但是升华上海群众文化的具体抓手,也是城乡的旅游看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