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城市]开到新地盘后,人民路\董家渡等上海热门集市的生意还红火吗?

(2007-05-15 12:13:48)
分类: 旅游新闻

 

    2007年5月5日,一条长达100米新式婚纱亮相四川北路,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和游客围观称奇。这个身着白米婚纱的“新娘“是世界小姐台湾区总冠军许素蓉,她充当的是“白玉兰现场摄影比赛”的模特。

    以商业汇聚人气是上海都市旅游的优势,四川北路商业街一直在动脑筋。这次黄金周上举行的“爱的相约——四川北路婚庆文化展示活动”除了百米婚纱,还推出了百年婚情图片系列、中国传统婚礼与欧洲贵族婚礼演示、“白玉兰新娘”评选大赛。不但准备结婚的情侣纷纷在四川北路上的维纳斯等多家知名婚纱影楼咨询预定,市民和游客也纷纷驻足,观看时尚婚纱摄影展示。靠这个活动,四川北路人气在黄金周是旺得不得了,甚至有媒体开始猜测,拥有诸多知名婚纱影楼的四川北路是否会取代已经面临搬迁的人民路婚纱街,成为上海的第二条“婚庆路”?

    人民路婚纱街有30年历史,是上海人买婚纱、看婚纱的必去地。2006年7月的搬迁让情侣甚至游客颇感惋惜。在上海,类似的、自发形成的主题热门集市有不少:交易型的有襄阳路服饰市场、董家渡面料市场,休闲型的有茂名南路酒吧街、吴江路美食街。这些集市所承担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交易功能,更是上海都市旅游的一道道风景线。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曾经或还在红遍上海的集市在近年,不约而同因各种原因走向了搬迁之路,从自发走向了规划。

    有着喧哗前世的他们,今生究竟如何?顾客是否追到了新地盘?老阵营是否成了游客心中的挂牵?为此,记者对这些老生意的新地盘进行了寻访。

  

人民路to天意婚庆广场:搬过来的生意不佳,已有的店铺不受影响

    当初“人民路隧道建设公告”颁布后,50%的老板其实并没有流向四川北路,而是就近搬到了位于人民路南侧的天意婚庆广场。记者在三个楼面一圈兜下来,居然没看见一名顾客。排除非节假日的因素,是否有其他原因呢?

    富丽纱的石小姐告诉记者,去年刚搬来时生意还可以,今年就不行了。做批发生意的老主顾虽然还是会光顾,但零售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老板的意思是再坚持一段时间看看。

    比起人民路,天意婚庆广场成立才短短两年。广场的老店铺情况却又不同。

VIVAN的朱小姐一边蹲在地上将刚到货的婚纱装进塑料袋,一边对记者说:“他们和我们做得生意不一样,所以我们没受影响。虽然天意那时让他们搬进来也是经过审核的,但他们和我们比,还是不是一个档次的。我们是做中高档婚纱的品牌店,顾客都是网络上查好或者朋友介绍过来的,生意一直都挺好。但我们这里又比不上雁荡路的总店,虽然雁荡路不是什么婚纱街,但顾客是冲着VIVAN这块牌子来的,不需要做比较。”

    同样,天意的老商户“宝贝新娘”的刘先生也表示,人民路搬进来后,对他们没有影响。

    千子晨是天意婚庆广场唯一的婚纱影楼,橱窗里挂着“天意名店”的金字招牌,是广场开业就入驻的。店长周小姐告诉记者,虽然这里没人和他们抢生意,人民路动迁也对他们没啥影响,但和淮海路、四川路的千子晨分店比还是差远了。周小姐认为,品牌的东西经营靠的是该地段的人流。

    看来,天意广场的老商户吸引新顾客的靠的是品牌效应,而人民路上的老店铺想要留住老客人的话,光靠一块店牌力度是不够的。

    再来看仅百米之遥的人民路拆迁段,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熙熙攘攘。“坚持阳光动迁”、“为世博奉献”的横幅遮住了以往的店招。尚未搬走的老板们纷纷“割肉”,抛出了50元一件的婚纱。

    不但顾客不来了,游客也不来了。来的多半都是想低价买进的二手贩子。人民路婚纱街正在退出市民和游客的视线,而天意婚庆广场在接纳了半数商户后,却连1/3的人气也接不来。

 

董家渡to十六铺轻纺面料城:本来就好的越来越好,本来就差的越来越差

    2006年4月,董家渡面料市场拆迁后一分为二,80%的商户搬到了特地为他们设立的新地盘——位于东门路的十六铺轻纺面料城,20%的商户则加入了南外滩面料市场。

    记者来到十六铺轻纺面料城后发现,这里仍然打得仍然是“董家渡”的招牌。大楼外墙赫然贴着“承董家渡原料市场品牌,展十六铺百年商业辉煌”的广告语。走进面料城,顾客还真不少。但是比较奇特的是,顾客不是均匀分布在商城的各个店铺里,而是聚集在特定的几个店铺“轧闹猛”。

    一楼的某店铺空无一人,小妹站在店铺外,老板娘坐在店铺里,两人“白板对死”的模样。看到记者来,老板娘小声地叹起了苦经:搬到这里以后,店面的租金上去了,来的客人却减少了,生意绝对无法和在董家渡时比。

    相反,150号店铺的老板娘却很兴奋的样子,一头红发一身紫衣的她一边关照老板照顾好客人,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们生意好的,比董家渡时更加好。以前董家渡是200户,现在扩大到500户,不少裁缝师傅都开始脱离老板自己做了。现在摊位多了,好坏的差距拉得更开了,本来就生意好的越来越好,本来就生意差的越来越差。”

    正拿着直尺扯布的老板插话说:“客人都是跟牌子不跟商场的。我们搬过来后,他们就跟过来了。商场地段再好,如果店铺的货色不灵,还是没用的。”

店内一位黄头发、50岁左右的阿姨点头称是:“一走进这里,几只老面孔么。一眼就认出来了,所以还是会的到伊拉店里买。不过老板没有跟我们讲,我们是看了报纸才晓得董家渡已经搬到此地了。”

    看来,生意好坏似乎和在哪里做生意关系不大,关键在于店里的货色是否挺刮。有品质的商品是不怕搬迁,乐于竞争的。

    当年的董家渡好比上海的“女人街”,不但本地的时尚MM和时髦外婆来,外埠的明星名人也来,连游览外滩的游客都会提出去董家渡的要求,要看看“上海女人的精致门面”。迁址前有关部门是考虑周全的,特地在附近新建了一个十六铺轻纺面料城。从“承董家渡原料市场品牌,展十六铺百年商业辉煌”的广告语看,走的还是 “老上海”的路子。正如150号店铺的老板娘所言,“前脚搬出,后脚就搬进了”。如果商家和有关部门能事先做好功课,那么顾客和游客就会很轻松很自然地“跟”过来了。十六铺轻纺面料城也就有可能更快地成为第二个董家渡。

 

 茂名南路to铜仁路:一边在老阵地坚持着,一边在新地盘开拓着

    茂名南路曾是上海十分时髦的一条酒吧特色街。2004年,因为“分贝事件”而被传闻要整体搬迁到铜仁路。当时,静安区商业投资公司曾明确表示,铜仁路要打造一条高档优雅的酒吧街,但其规模难以接受茂名南路酒吧街的大规模搬迁。因此,有不少茂名南路酒吧街的店主广托朋友,希望能拿到店面,或搬迁,或在铜仁路开分店。Judy’s too就是其中的一家,老板选择保留茂名南路上的原址,同时在铜仁路上开分店。

    3年后,两家分店的经营情况如何呢?

    一位“吧迷”回忆说,自己第一次去PUB就是茂名路这家,是“N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人挤人,连老板娘都亲自上阵跳舞了,铜仁路新店开了后,就转去了那边。铜仁路这家其实跟茂名路那家没什么区别,但是铜仁路的口碑要好些,茂名南路被老外“弄臭”忒了,生意不比以前火了,听说第三家Judy’s too也开了,有点想去看看。

    铜仁路上的另一家人气酒吧“蓝蛙”也在茂名南路和铜仁路上各有一家分店。“吧迷”继续回忆说,若干年前,喜欢在茂名南路分店对面的“精文”买上一把睡莲回家,现在,对面只剩废墟一片,现在蓝蛙在上海的分店到处都是,去哪家“感觉都是一样额”。

    相对于前面两个市场的移位,铜仁路和茂名南路的情况是共存。新地盘的经营情况要好于老阵地。喜欢泡吧的朋友,也乐意去不同的地段尝试,然后根据自己的偏好,评定自己心目中的“最佳酒吧街”和“最佳酒吧”。

 

特色集市良好过渡,商家要多动脑筋

 

    特色集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良好过渡,在实际交易和特色观光这两个功能上取代甚至超过以前?记者就老商家的新地盘问题,请教了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教授。

   “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何教授表示,商业的变迁与产品的变化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大都市,市政动迁或者商业规划、区域布局调整是一种常态,有关部门、商家和顾客、游客都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一改变。”

    首先,如果是因为公共利益而搬迁,有关部门会出台利益补偿政策,包括经济补偿或者安排新址。商家可以提供经营年限、平均年利润等数据来为自己争取合理的经济补偿或者要求有关部门安排更加合适的搬迁去处。

    商家自己多动脑筋,进行经营战略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被动地被搬迁,而是主动分析新区域的市场是否合适自己,那里是否有需求,两地段档次的高低区别。比如说本来经营的是日式酒吧,如果搬迁到欧美客人为主的区域是否呢能承受短期的亏损?要不要换一个日本客人聚集区,或者索性改开美式酒吧等等。原来的酒吧是否也可以做午餐,甚至改成茶室等等。确定地址之后,在搬迁前一定要告诉老顾客,还要去新地点做预告。

    顾客和游客作为特色集市的消费者,有权利了解地域的更改,更有权利选择跟随或者另觅新地。

    何教授最后指出,培育新市场是需要耐心的,三方面都要把思路放宽,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