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口中的STA是全球最大的学生青年旅游组织,1979年起源于澳大利亚,现在STA在全世界拥有450多家分支机构,位于上海的这家是其在中国的“独养儿子”。难怪这个远在河南的“外国武僧”要几次三番地南下。
STA到底有什么地方能吸引他?STA的旅游模式是否就是已经被上海人所熟识的“英语修学游”、“学生式穷游”或者是“青年白领相亲游”?STA到底属于“跟团游”还是“自助游”?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找到了STA过的几个年轻人。
中国人急着去看温莎城堡的时候,老外却在笃悠悠地打雪仗
Simon来自英国,他是去年《狮子王》剧团来上海演出时的随团工作人员。在结束演出后参加了STA的 “Active
Asia(活力亚洲)”21天游。Simon把上海的STA分部比作“lonely
planet(孤独的星球)”。他说在英国,几乎每所大学里都能找到STA的点,在美国也有个相同类型的学生青年旅游组织,叫Trek
America。如果到世界各地出差时,有私人自由支配时间的话,Simon就会在当地找一个STA,报一个行程。
原来STA在老外看来,是一个全球性的“旅游麦当劳连锁店”。那么,中国人呢?
上海人Billy今年28岁,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喜爱自助游的他参加的是去年的“英国行”。第一天团里的安排是参观温莎城堡,出乎意料的是一大早就飘起了雪花。
“那些老外兴奋极了,开始大叫大嚷地打起了雪仗。我只好站在一边等他们,一边惦记着温莎城堡,心里可着急了。后来领队告诉我,每个人都有改变行程的自由,我根本不必等他们。以后的几天,我就胆子大了。比如在威尔士安排午饭的时间,我一个人跑去了旧书店,淘到了很多便宜的好书。其他年轻人也没被小餐馆‘圈’住,有的去邮局寄明信片,有的转到其他餐厅,尝尝久违的家乡菜。”
关于自由,在上海工作了5年的白领Jason早在2003年第一次参加STA时就深切地体会到了。同样的也是“英国行”,Jason提前两天到了伦敦,自己先看了大英博物馆、杜莎夫人蜡像馆和唐人街。之后和大部队在一起的时候,也体验到了自由。
“我们从世界各地出发,在规定的时刻在酒店集合。第二天,当地的领队给我们每人一张地图,简单介绍了旅游点后,我们在特拉法特广场下车,像‘放羊’一样,各自奔赴自己的向往地。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天清晨6点,我们按兴趣兵分三组,一队借自行车环湖游,一队去利物浦看披头士之旅,我和一个澳大利亚的小伙子则坐火车去看曼联对曼城的球赛。英国没有现场票,我们自己买了黄牛票,23英镑的票子虽然最后以80英镑成交,但亲眼看到了孙继海在英国踢球,我觉得还是值得的。行程结束后,我没有马上回上海,去看了一个在当地开公司的朋友。团里的外国年轻人更是爱玩,其中不少立马在英国又参加了一个旅行团。”
记者了解到,
Jason和Billy这些从自助游爱好者转投STA门下的有不少。不考虑价格和安全因素的话,原因在于在半自助的模式下,他们仍然享受到了自由,就像一只系了线的风筝。
如果你假期足够长,你可以在行程之外提前到达目的地游玩行程中没有的点;如果你游兴未尽,你可以在行程结束后继续在当地停留;即使是在旅途当中,你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去哪里玩,和谁一起玩。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游览自由,连给小费都是自由的。
出境游一般都要涉及“小费环节”。常见的情景是,游程结束,导游告诉游客,给他和司机小费的时间到了,然后公布金额。车上的游客开始掏口袋,明知要过这关,还是习惯性地抱怨几句,然后不情不愿地下车给钱。
STA则完全按照国际普遍的模式。领队会准备好两只信封,上面分别写着他自己和司机的姓名,然后在车上传个一圈。你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如果对服务不十分满意,不给也可以。
Billy说,真的有老外敢不给的,他就把信封直接传给了我。我总算体验到什么叫自由,什么叫人性化了。
考虑到游客的“提前与延后需要”,STA在机票预定上也是自由的。你可以委托他们买,也可以自己买。甚至如果你想完全自由行,也可以单单委托他们买机票,享受STA和各航空公司的协议价。
短短几天,中国人跟随老外被"欧化"成"休闲狂人"
享受自由的同时,有过STA经历的上海人明显感到了文化的差异。很多老外都把“享受”放在了“观光”之上。因为通常情况下,一个团里只有一两个亚洲人,所以很容易受到潜移默化,在短短的几天内“欧化”成一个休闲狂人。
上海姑娘Frances一年前的现在,正和男友一起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就读,两人在假期报名参加了STA的意大利之旅。她说:“留学是一种欧化,旅游更是一种欧化!”
Frances告诉记者,老外普遍认为吃早餐、喝咖啡、晒太阳之类的消遣是“很重要的事”。到了意大利之旅的最后几天,一些学生甚至因为“不想太累”而留在帐篷里休息了整整一天。他们还可能随时随地“疯狂”一下,比如在旅游大巴上跳舞。司机不但不生气,居然还把车灯弄得一亮一灭,为他们营造舞厅的感觉。在威尼斯的时候,大家玩起了“toga
party”,脱光衣服后,把白床单围在身上扮演古罗马人,又唱又跳像个孩子。老外有时非常天真,连比赛谁舔棒棒糖快的游戏也能让他们感到其乐无穷。如果有队友生日,大家还去酒吧包场,给他(她)办个生日派对。
STA的中国区总经理Raymond介绍说,根据STA的报表,国外游客和国内游客在“尽情享受”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外国学生假期很多,学校也允许他们阶段性的半工半读,澳大利亚等国家甚至有专门的“working
holiday
visa(打工旅游签证)”。因此游兴大发时,这些国家的学生甚至会留在当地,一边打工赚钱,一边继续游览这座喜欢的城市。
虽然,我们无法将国际的“STA模式”完全移植到中国。或许,今后的几年,上海的STA仍然要依靠白领市场。但对于自由和人性化的思考与教育却早该开始了,旅游和休闲是需要学的。或许下个时代的学生,至少能够在他们的“STA”经历中,与国外的同龄人没有“代沟”。
外国人觉得便宜,中国人觉得安全--STA的中国化变迁
除了,Frances,刚才的几位其实都是在职的。原来你不是学生也没关系,18岁到35岁的青年STA都接纳,而且他们提供的“学生式价格”要比当地的旅行社便宜许多。
说到“学生式价格”,容易让人联想到“青年旅社”。那么STA是否就是经济型“穷”游呢?
Raymond告诉记者,STA推介的旅游景点一般都是年轻人喜欢的,至于旅游配套产品奢华还是经济,你可以自由选择。比如住宿就提供星级酒店、青年旅社、帐篷野营等不同类型。至于价格,必须承认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同样与一般旅行社做比较,在国外,STA算便宜的,国内呢,报价和一般旅行社差不多。
至于配套或单独提供的机票也是“学生式价格”。STA与全球500多所著名大学签订有互惠协议,每年定期开设加拿大、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的冬、夏令营,此外还与世界75家航空公司有合作,能自己签发“蓝色机票”,只要持有国际学生证、国际青年证、或国际教师证,就可以购买这种蓝色机票。开头提到的那个德国武僧其实就是专门来这里买机票的。因为他在国内时一直“STA”,所以到中国后自然也就不远千里找上了门。
关于价格,
Frances可谓深有体会。有国外留学经验的年轻人一般都萌生过利用签证的便利,在假期去附近其他国家旅游的念头,Frances就是其中一个。一年前,她和男友一起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就读,两人想去意大利玩。打听一番后,发现当地的华人旅行社口碑不好,线路比较死板,甚至乱收费;英国当地的旅行社呢,价格太贵;自助游的话,总感觉人生地不熟,不安全。后来,一个英国同学推荐了STA,他们去学校里一看,发现资料真不少。除了我们学校,伦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里都有STA的亭子。他们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很流行的学生旅游方式。他们最后挑选了最便宜的野营式。
“虽然有他在,我还是很害怕,特别担心吃饭问题。去之后才知道自己是白担心了。为了节省开支,有个法国厨师全程随团。白天我们游玩的时候她就出去采购,每天她都变花样。我们轮流帮她义务洗碗洗锅子,边洗边聊天,用劳动替自己省钱。”
回到上海后,Frances坦言,STA的价格就不再是明显的优势了,和一般旅行社的出境游报价差不多。
据Raymond介绍,在上海报团的基本都是小白领,学生族还属于一个潜在的市场。比起价格,这些小白领更看中安全和便捷。
Jason以前自助游的时候,每次去国外都要事先做很多功课,攻略细化到哪里吃饭,哪里住宿,深怕有个闪失。但尝试下来,发现国内的功课总是无法做周全的,时常要发生一个人背着沉重的行李,站在异乡发愣的情况。因此吸引Jason的是STA提供的交通与食宿安排。“我可以把行李寄在酒店里,或者往STA的大巴上一扔,然后带着地图‘自由行’。”
Billy则在去年的英国行中,亲眼见证了STA的旅游安全保障。团里的一名澳大利亚女孩被偷了钱包,找领队开了证明后,获得了保险公司的理赔。STA与当地的保险公司有合作关系,国外的旅游保险十分细化,有行李丢失险、被偷被盗险、滑雪高危险等等,理赔相对国内要便利。
他国的“学生经济游”到了我们这里,却承担起“安全有保障之出境游”的功能。至此,不难从“STA模式”中看出了差距。
两个纠误
“STA模式”≠“英语修学游”,但可以提高英文水准
STA的旅游团队好比一个小小联合国,英语是不二的共用语言,不同于国内的英语修学游,STA不需要事先测试你的英语水平,不是按照学习目标设定的“英语夏令营”,而是随机地把你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全英语环境,随便你用什么方法,去和老外沟通、交朋友。
从各地分支招募来的年轻人集合后,当地的领队首先要求每个人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除了交代姓名、国籍、职业外,还必须给大家讲一个笑话以及告诉大家一次你最尴尬的经历。
老外普遍都比较外向,他们一坐上车就会开始聊天,所以你只要有勇气加入一个圈子,主动和老外聊天,自然就等于参加了一堂英语听说训练课。这些老外纯粹是用母语在聊天,不含教学的成分,所以你听到的绝对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英语”。
根据国内游客的反映,往往游程结束后,英语水准是否提高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说英语的胆子变大了,心理上会变得自信很多。
“STA模式”≠“白领相亲游”,但可以交到知心朋友
对于参加STA的年轻人来说,旅游当然是第一目的。旅途中社交的功能是可遇不可求的。STA一般分为20-40人的大团以及12人以下的小团。
在车上等空余时间,领队也会安排一些类似《相约星期六》中的小游戏。如果是野营类的,还有打乒乓之类的有奖活动,让兴趣相投的年轻人互相认识。
因为半自助的形式很更区分每个人的兴趣,所以往往不出一天,大家都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归属的“圈子”。
行程结束后,甚至有女孩因为舍不得而哭泣。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时自然会互留联系方式。一些喜欢社交的年轻人还会自动建立MSN群,不时地群发邮件,告诉旅友他现在过得怎样,又去了哪里玩,甚至提提导游的“丑事”,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
从短暂相交的“旅友”发展成现实中的朋友,甚至恋人的事例也有。异地的朋友会约定互相去对方的家做客。成为恋人的一般都是从一个国家来的。一见钟情后,就互相默认为团队里一个特殊的“爱情小分队”,在行程中自由地享受起两人世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