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迷雾渐渐揭开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
微评论-读者正在看
当历史的迷雾渐渐揭开
——读《短暂的远航》
(转自:新浪博客-高书省的博客2015-12-09 15:23)
2015年第22期《新华文摘》发下来后,我像往常一样浏览了一遍,其中陈启文的中篇小说《短暂的远航》深深吸引了我。这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姓高,是学历史的;我也姓高,也是学历史的;他是大学历史教师,我曾经也是中学历史老师,看来我们似乎有缘。看过之后我感到很沉重,心情很不平静,在目前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学不再是显学,学历史的找工作很难,中学招聘一个历史教师,几十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去争。我的几位大学同学读了博士后幸运的在高校谋得一席教职,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教学科研生活条件与学经济、金融、法律、管理等时髦学科的差了一大截。
《短暂的远航》故事情节梗概是:黄忠会和杨芝都是历史学家高先生当年的研究生,黄忠会获得硕士后又读博,成了黄先生所在的湖滨大学历史系掌门人,杨芝后来做了公务员,俩人虽然关系亲密,但没有走到那步。不过,他们对高先生都有老师和父亲的双重之爱。小说从高先生住院写起,高先生为人正直,黄忠会考研时成绩很好,但学校政策是优先录取本校应届生,高先生以辞职相威胁,黄忠会才得到读研的机会。
高先生的父亲高书恺也是历史学家,他研究的一个课题是中国人先发现了美洲,为此他卖掉了自己的老宅,复制了一条郑和在大明宣德年间航海的船,想横渡太平洋,并在船上召开历史学者的会议,结果船在长江航行时触礁沉没。高先生父亲高书恺虽然侥幸生还,却在1957年被打成在右派自杀。那时,高先生还是个孩子。成为历史学家的高先生开始收集资料,想弄清父亲参加的“历史船事件”的真相,打捞沉船,复制一条“大明宣德号”,开一次学术讨论会。这事得需一笔钱,高先生曾寄希望家乡陆城县父母官搞定,可他们要陆先生证明当年沉船的寡妇矶为卦父矶,这卦父是三国东吴大将陆逊的手下,神机妙算,无人能及。这样一来,寡妇矶就成了旅游圣地。这种违背历史事实的交易,高先生自然不干。先生的这种心事,黄忠会和杨芝都明白。于是,杨芝联系到了凭收破烂起家的傅老板。这个傅老板是黄忠会的旧识,颇懂得“曲线救国”,第一次见面,只品茶,带黄忠会和杨芝参观他的藏书阁,这里有值五万元的康熙版线装书,也有高先生那部比砖头还厚、自费出版的《中国现代史上的中间人物》。交谈时,傅老板回顾了家族史,说其父解放前夕,把自己的辛苦钱购置了“败家子”高书恺的大院,高书恺先知先觉,他父亲为此成了地主,一家人包括解放后都抬不起头来。临了,唤出了自己的女儿(傅潇潇),说要考黄忠会的研究生,让黄老师开点小灶,而他担心的是女儿被人走后门,挤下去。这理由多么冠冕堂皇。
高先生出院后,看了黄忠会拟定的和傅老板合作的合同,并看了傅老板的藏书阁。他看到了父亲未完成的书稿《谁最早发现新大陆》,那是新政权抄家流出的东西,傅老板这处房子的摆设和高家大院相近,这里不仅有高先生父亲的许多藏书和家具,还有大明宣德号沉船的一些木板。高先生看了这些,以为傅老板是自己的粉丝。(根据协议)一方出资打捞沉船,复制“大明宣德号”,并承担在新造船上开学术会议;一方负责资料的搜寻、会议的筹备、论文的撰写等工作敲定。
拿了人家的手短,黄忠会不仅利用空余时间辅导傅潇潇考研,还把仅仅通过初取线的傅潇潇召为弟子,抛弃了成绩优异的考生。从此后,双方的协议看似乎一帆风顺,沉船打捞出来了,真相大白,大明宣德号历史船不是触礁,而是碰到了国共大决战一方布下的鱼雷。会议前,暗恋黄忠会多年的师妹杨芝倒向了傅老板的怀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商人战胜学者,金钱战胜文化的最好说明。更惨烈的是,傅老板要黄忠会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为其父证明,说他们两代有高尚的思想,资助高家父子,是历史的功臣。黄忠会为了学术会议如期举行,就搞了个通稿,满足了傅老板的要求。打算开会时,宣读另稿。可是当会议开始时,昨天的日报已发了署名黄忠会的“傅家父子都是历史功臣”的文章,还配发了高书恺和傅老爹的照片以及高先生手书的篆隶(题词)。高先生猝不及防,没想到这样被血腥的资本利用,突发脑溢血死去。
小说中的“大明宣德号”历史船有一种象征意义,高书恺那一代历史学家本应该有更大的成就,却因国共纷争,家破人亡,已有的研究被迫中断,而对真相也不敢说出。因为如果沉船爆炸,死里逃生的高氏父子是被国民党救出,那是罪;如果为解放军搭救,因此牺牲光荣的战士,那更是罪,高书恺在解放后的运动中要写交待材料,无论怎么写,都会成为专政的对象,只好自杀。如果说政治扼杀了历史学家高书恺,那么,高先生就是我们这个经济挂帅时代资本的牺牲品。学术研究屡屡中断,学人时不时被挤压,这是正直知识分子的痛疼和悲伤。
小说写得很真实,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写照,充满着苍凉和悲愤。当历史的迷雾渐渐揭开,现实的迷局却越套越深,垃圾摇身变成宝贝,学术、历史和真相成了垃圾。沉船之亡的历史,教授之死的现实,既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政治、社会、经济大变局中奔突探索而处处碰壁、最终无得的人生遭际,又意味深长地展示了历史真相的难得、现实矛盾的状态和人性的复杂。小说写得扎实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又以无处不在的对比和错位对接,发出更为深沉的象征和思考,从而赋予小说潜在的反讽意味。
(题为本博所加)
来自:新浪博客-高书省的博客
链接:http://blog.sina.com.cn/gaoshushen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