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
(2013-04-08 22:32:52)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
《文学报》“新作快评”
读陈启文中篇近作《西部之路》
周其伦
(选自《文学报》2013年4月4日“新作快评”)
广东实力派作家陈启文一直都以硬朗的文风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每每读他的文学作品,我都会感觉到有一种新生代很少有的沉稳、厚重和温婉,让我从中获得较高的艺术享受。最近读到了他的中篇新作《西部之路》(原载《十月》2012年第1期头条,《小说月报》2012年中篇小说专号(1)、《作品与争鸣》2013年第1期转载),作品以崭新的情节架构、丰富的艺术内涵、鲜活的人物形象冲击着我们的欣赏视角,也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陈启文式叙事”的独特艺术韵味。
《西部之路》不仅是用修路致富的具体事件,来描写出西部即将面临的巨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作品还通过一系列文学的意象来昭示着西部地区老百姓生活情态,以及他们对自己生存状况变化的急切期待。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文学手段着力营造了这样一个让我们感慨万端的故事,很巧妙地把一段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平实的生活片段演绎得风生水起,读后让我感动不已。在该作品中,作者倾力为我们塑造了石头、村长、旺财等几个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而正是由于这些形象的鲜活可感,才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社会意义上的沉重思量。乌蛮山的石牛寨是一个落后的山寨,村民石头的最美愿景很单纯,单纯到只想娶个婆姨,而他唯一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他果园里的梨去买钱,可他的果园却被假公济私的村长(亲叔)调换过,成了一片人们不屑一顾的孬果园。国家要在此地建一条二级公路,极有可能征用石头的果园,于是这轮流转过来的风水使得一场诡异的风波骤然兴起,原本憨厚老实的石头,也慢慢地在这场征地风波的前因后果中被村人牵引并愚弄着一步一步地变得乖张和暴戾起来。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冷静的笔触娓娓地阐述了石头遭遇到的命运悲喜,用灰色的幽默笔调把果园里的那两条白线看着是人物命运转圜中的不同走向。在他的笔下,那两条白线犹如作者镶嵌在作品中的命运神剑,光芒四射地晃人眼睛,也牵动着人们的神经。白线那刺眼的光芒最后既灼伤了读者的心眼,也让原本老实巴交的石头在自己人生的最关键的时刻,见利忘义地迷失了方向。他最后的结局就让人不能卒读了:二级公路被迫绕开了石头的果园,“公家人”也只能万分同情地劝慰神经分裂的石头回家去好好的重新开始生活。阅读到此处,我们的内心不由得油然泛起丝丝难以言说的隐痛。
我原来以为作品会为我们勾勒出一条蔚为壮观的扶贫之路,它的贯通必然充满诸多的矛盾冲突,但同时也会给闭塞的西部带来物流通畅和经济发达,使这里的人们生活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作者对这条路的思考显然要比我深邃和厚重得多,作者没有纠缠于公路贯通本身,而是着力发掘出人们在面对这一突然到来的事件中,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和情感流变,这显然就比我们的思考宏阔多了,他把自己的这些思忖反映在其作品中就显得更加地韵味十足。作品中还大量采用了文学的叙事和夸张手法,围绕着“路”的测量和修筑过程做足了文章,把涉及其间的各色人等一一进行着赤裸裸的描摹,把他们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活灵活现。我们从作者的笔下看到,原本应该是一条致富的“西部之路”,却因为人性的扭曲,演变成了人们心灵困惑的救赎之“路”,演变成了人性变异升华的心灵之“路”,在这条“路”上,各种复杂的人文情态栩栩如生,这就让人不由得一“路”唏嘘了。
我们把《西部之路》这样一部中篇小说解读到这样一个层面上,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是不是过于沉重了,但我倒是觉得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了作者的创作初衷。我特别注意到这篇作品发表前后所引起的反响,在当期的《十月》卷首语上对《西部之路》有着如许的评价:从乡村征地补偿题材,写出了人之本质性困境,让我们惊讶地看到一个木讷的没有见识的光棍汉,怎样步步惊心地变得聪明,但其结果呢?他不是毁于别人,而是毁于自己。无独有偶,与《十月》编辑有着同样观点的文艺理论家宁肯,也提到他阅读了这部作品后的感受:“《西部之路》是个好小说,我在许多地方的文学讲座都讲了这篇小说,其人性的发展与构造,逻辑的推进、形成的力量,是中国小说里少有的,堪称杰作。”他同时感叹说:在这条路上,人性在利益诱惑与传统美德的双重挤压下,所呈现出来的狰狞让人们感觉到是那么的阴冷可怕。而这喧嚣过后,当这种可怕的狰狞慢慢归于平静与安然时,我们的心灵才会渐渐地变得无比温暖。我们从这些文学编辑、理论家的评论中,足以能够看出这部在文学界引起的巨大反响,这种现象在文学比较疲软的当下应该是不多见的。
而我从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看,真是觉得《西部之路》是一部十分有劲道的好作品。我觉得它的劲道和精彩更多的表现在作者对西部民生的倾情关注上。作者的这种宽广的视野和悲悯情怀恰如其分地嵌入进作品的故事情节中,无疑就阐发了一种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必要去直面的现实。这其中有矛盾和困惑的交织,还有观念与思维的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进一步破解,否者我们就不可能凝聚成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而《西部之路》的作者没有回避个中矛盾,并且试图用文学的意象去触及这个进程的内核,显示了作者高度的责任感与社会担当,我个人以为这一点对于一个文学作家来说,尤其的显得难能可贵。也许正是基于此,这部作品才让我读来有一种发自心灵的震颤。
作者命意独特运笔老到,深谙故事的架构技巧,其叙事的线条完整、自然、优美;小说的桥段设置也显得和煦如诗,叙述语言相当流畅;对人物的刻画自信满满,所塑造的几个人物性格特点异常鲜明,这些都极大地烘托出了作品的深广主题,也增强了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