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霞申遗成功:
一个完整的自然故事
陈启文
今日凌晨,被一阵急切而兴奋的电话铃声惊醒,一个从巴西首都传来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40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能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是因为我一直在追踪采访中国丹霞申遗之路,文章写到尾声,变成了一个悬念,中国丹霞申遗的最终能否成功?无论是宿命还是命运,就要见分晓了。
现在,终于见分晓了——中国丹霞申遗成功了!
应该说,这是辉煌的也是异常艰难的成功。中国丹霞申遗,由湖南崀山首倡并牵头组成了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和湘、闽、赣、浙等地的丹霞地貌景区,以“中国丹霞”的名义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全世界而言,由跨越数省的六大景区一起申遗,还是第一次,这是敢为天下先的湖湘儿女首倡,堪称是一个非凡的创举;其次,“丹霞地貌”是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一个地貌学概念,是真正的“中国制造”,中国丹霞申遗成功,意味着从学说而言这一命名已经被世界接受了。中国丹霞申遗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湖南省建设厅王智光副厅长在结果揭晓后热泪盈眶,难掩激动之情地说:“应该说是预料之中也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争取到的,我们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最主要的是中国丹霞的价值这是无可否认的。”
申遗成功,让很多崀山人喜极而泣。很多崀山人还记得,1992年春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丹霞地貌学说的创始人陈国达先生应邀来崀山考察。一进山,老人的步履就加快了,快得你简直看不出这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个以一生的生命来洞察大地秘密的老人,一直眼睁睁地看着,他和我们一样,震撼了,震惊了,又不停地感叹,惋惜,他来得太晚了。他说,当初如果不是先到广东的丹霞山而是湖南崀山,那么世界地质史上就无丹霞地貌而只有崀山地貌了。这并非厚此薄彼,科学,乃天下之公器,这是一个科学家最基本的良知。老人如此赞美崀山,只因为在地球上的同类地貌中崀山比丹霞山更为奇特,更典型,这种迟到的发现,让他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感觉。一直到依依不舍的告别崀山时,他还在一个劲的赞叹崀山是“丹霞之魂,国之瑰宝。”

丹霞之魂,国之瑰宝(陈启文摄)
这里有必要追溯一下“丹霞”的来历——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这就是“丹霞”的词源,语出曹丕的《芙蓉池作诗》,意指天上绚烂的彩霞。
在中国古代,丹霞首先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中国人对丹霞地貌的钟情由来已久,这可能是缘于华夏民族对红黄色系的崇拜。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火,是熊熊燃烧的能量,是兴旺,是血气方刚,是上升,也是吉祥。黄色在中国帝王的心中代表着皇权和万物的基础。因此,在中国,道教、佛教、书院偏爱丹霞,道教初创时所涉及到的几个道场,都清一色在丹霞地区。道教名山多与丹霞重叠,佛徒释子也钟爱丹霞,我国现存十米以上的大佛有四十多座,其中建造于丹霞地貌区的就有二十八座。而儒家的代表性建筑书院也与丹霞携手。宋代的书院密集区与丹霞地貌密集区一致,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南方四省。

丹霞山摩崖石刻(陈启文摄)
丹霞地貌,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在地质和地貌学层面上,丹霞可以定义如下:丹霞是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这些沉积层经历了区域地壳抬升、剧烈的断裂、流水的深度切割侵蚀、块体运动、风化和溶蚀作用,塑造了群峰、崖壁以及峡谷等有着极大景观美的绝妙景观。中国丹霞景观包括了一个地貌系列:从地貌不太显著,下切不太发育的青年期,到迷宫般的峰群和峡谷发育较好的壮年期,到以大范围低地和广泛河流体系围绕的孤峰为特征的老年期。
地学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偏红色的河湖相沉积岩统称为“红层”,红层上所发育的地貌被统称为“红层地貌”,丹霞地貌是“红层地貌”的一种。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十米,才能显现出丹霞地貌的雄、险、奇、秀;“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至90°之间,高度与坡度低于这个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于到红层地貌。根据中山大学彭华教授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发育丹霞地貌的红层绝大部分不早于中生代(24200万年以来,其中80%是发育在白垩纪)。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已发现丹霞780多处,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丹霞,这个术语被引入地貌学,是已故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景兰和陈国达先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东韶关丹霞山命名,并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地貌类型,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这次非凡的命名,缘于八十多年前的一次偶遇。1929年,地学家冯景兰在两广进行地质调查时,遭遇广东丹霞山那一片千百万年的红色巨岩,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那明艳的色彩让他毫不犹豫地以当地地名中“丹霞”二字来命名并展开研究。1939年,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正式命名为“丹霞地貌”。1982年,陈先生的嫡传弟子、人称“丹霞痴”的地理学家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基本方式》,这是中国系统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可见,丹霞地貌是中国学者自创的一个地貌学名词,也是真正的“中国制造”。这个术语在中国早已被广泛接受。但丹霞地貌却并非中国所独有,据国际上的研究资料所知,世界上红层广泛分布在除南极之外的各大洲,发育了与中国丹霞相同或相似的地貌类型。因此,丹霞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理现象和红层地貌类型。这也是丹霞申遗的最大困难之一,地貌是一个地理、地质学概念,但丹霞地貌只是中国学者的命名,迄今还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认可。对丹霞地貌所处的地层,国际地学界已有定论,叫做“红层”。拿一个国外学者没见过的名词去申遗,无异于问道于盲。丹霞景观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有专家建议用“丹霞景观”代替“丹霞地貌”来申遗。但此建议遭到丹霞地貌专家彭华教授的反对,在他看来,“景观”失去了地理地质学上的意义,贬低了中国学者研究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果。“如果一堆红色石头景观都可以申遗,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显得太低!”
以申遗促学术,正是黄进、彭华等中国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遗,意味着“丹霞”这一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的地貌和概念将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
中国丹霞捆绑申遗,建设部组织专家从中国近八百处丹霞山中,最终精挑细选了六个丹霞地貌景区,这是一个完美的组合:这六大景区由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演化系列。以下顺序按照提名地所处地貌演化阶段,由青年期到老年期排列,不代表提名地的价值排序。
贵州赤水——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中国最大的丹霞分布区。高原的剧烈抬升与流水的强烈下切造成了地形的巨大反差。这里发育了最为典型的阶梯式河谷与最为壮观的丹霞瀑布群,保持了最完整、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形成“丹山”、“碧水”、“飞瀑”、“林海”有机结合的丹霞景观,既是高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更是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地质演化过程中青年早期的典型代表。
http://it.jfdaily.com/imagelist/2009/097/249f038ws7t6.jpg
贵州赤水丹霞组图(资料图片)
福建泰宁——泰宁盆地记录了白垩纪以来华南板块东部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演化历史,丹霞地貌区保存了清晰的古剥夷面,被密集的网状峡谷和巷谷分割为破碎的山原面;独特的崖壁洞穴群、密集的深切峡谷曲流和原始的沟谷生态构成罕见的自然特征,成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峡谷急流与密集峰丛紧密结合,山水景观优美;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原生性、生物和生态多样性,堪称中国丹霞地貌地质演化过程中青年期的典型代表。
福建泰宁丹霞地貌(资料图片)
湖南崀山——处于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交汇处和中国地势的Ⅱ、Ⅲ阶梯过渡地带,经历了多次间歇性地壳抬升。阶梯过渡地带,经历了多次间歇性地壳抬升。崀山以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峰林为特点,如万笋插天,若万马奔腾;巷谷、线谷和天生桥规模宏大,丹霞喀斯特独特;植被“生态孤岛效应”和生境狭窄特有现象突出,是丹霞植物群落演替系列最完整的地区和动植物协同进化的代表地;其丹霞景观具有罕见自然美和原始属性。在系列提名地中是壮年期峰丛-峰林地貌的代表及丹霞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地质演化过程中壮年早期的典型代表。

湖南崀山,中国丹霞地貌中壮年早期的典型代表(陈启文摄)

笔者在崀山采访
广东丹霞山——发育在南岭褶皱带中央的构造盆地中,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景观的珍奇性,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及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式峰丛峰林型丹霞的代表;在系列提名中热带物种成分最多,沟谷雨林特征最突出;是丹霞生物谱系、丹霞“孤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研究的模式区域,是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地质演化过程中壮年期的典型代表。

笔者在广东丹霞山采访,和新加坡作家尤今女士留影
江西龙虎山——地处信江盆地,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晚白垩世膏盐沉积和风沙堆积以及恐龙灾变等重大地质事件,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重要地质演化;突出的侵蚀残余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组合特征,表明这里属于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区内保留了难得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的栖息地;悬崖洞窟中众多的古代悬棺群,中国道教祖庭的文化景观等巧妙结合,构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卷,是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地质演化过程中老年早期的典型代表。

江西龙虎山(资料图片)
浙江江郎山——这一地所处的峡口盆地是一个位于深断裂上的构造盆地。坚硬的方岩组火山碎屑构成的红层,是江郎山孤石撑天地的物质保障。抗侵蚀性不同的岩石由于受到差异性侵蚀而形成地貌上突出的孤峰;地形底部大部分是古代剥夷面。除了孤峰以外,地貌特征还包括狭窄的巷谷、巨大的近垂直的石墙。这里主要处于地貌发展的老年期。耸立在海拔500米古剥夷面之上的三片孤石,讲述了一个活化的老年期-高基座蚀余孤峰型丹霞的科学故事,是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地质演化过程中老年期的典型代表。
浙江江郎山(资料图片)
她们分别从丹霞青年早期、青年期、壮年早期、壮年期、老年早期、老年期,讲述了“中国丹霞”地貌发育的传奇,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自然故事。
中国丹霞申遗办副主任王晓良曾写下这样一首诗,堪称是对所有丹霞人的一种心灵的写照——
赤壁峰林本天成,
峡谷幽深水纵横。
红层有缘红尘梦,
丹霞无愧丹霞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