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河床研讨会专家发言 |
分类: 河床评论专题 |
著名青年评论家施战军
陈启文的《河床》当时在《花城》(2005年第6期)杂志发出来的时候,我就看了这部小说。那个时候正好是接到田老师交给我的一个艰巨的任务,给那一年的《花城》杂志写年度述评。我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就出现了《河床》里的那些场景,后来年评的第一个题目《人文魅性的激活》就是来自于他这个小说《河床》。我觉得那一年发这样的一个小说,是一个很大的事情。
以前我对陈启文的文章和小说并不很熟悉,通过那以后我又回去翻以前的《花城》杂志,发现陈启文在那里已经是一个重点作者,而其他杂志也有很多他的散文和小说。后来我又在《十月》杂志读到《河床》里边的另一章《桃花水母》,我很震惊。收到这本书后我整个又重新看了一遍,我觉得陈启文在新世纪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重视的作家。陈启文准备了这么多年,但他是在新世纪以后产生影响,我想影响会越来越大。肯定是。我觉得,第一是他的文学视域非常之宽。我曾经说,他是一个在宽展度上非常值得重视的作家。宽在哪里呢?最重要的就是他是一种中国式叙事。
中国式叙事里边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在参照系和精美度方面,它有一个非常自然的设定,——就是天地人的这种设定。而在《河床》里,这种设定一点概念化的痕迹也没有,自然而然的,就化到他的小说里边去了。它一方面是有天道这样一个维度,另外一个方面,它踏踏实实地站在大地上,这是一个人道的维度。在这两个围度之间,《河床》毫无雕琢的痕迹,完全融合在一起。陈建功主席说《河床》营造了一种浓郁而神秘的氛围,而这样的一种氛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浓郁而神秘。读《河床》,有的时候我们觉得,那似乎是一种不可知的另外一个世界里边的人的存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陈启文的意识非常自觉,他在这样的一种天道的关照下,对于人道的叙事又是非常及物的。他以一条大河边上的人的生存为观照对象,但他的及物性又非常强,完全是从一个——比如从一个孩子也好,从一母性也好,从一个父性也好,从这方面一点点地像河水一样渗透到河床里,渗透到万物的生长里边去。我后来想,这可能是他深受乡土文化的影响,而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当中艺术的自觉非常强的,几乎都是与乡土文化有关,而陈启文自觉地掌握了这样的一个文学的富矿,文化的富矿。
我们一旦见到这样一个比较大气的一个作品时,我们就会激动。我记得多少年以前,《花城》还发过一个湖南人写的长篇小说——曾维浩的《弑父》,那也是让我非常震惊的一个作品,完全是想象的,但你看到那是中国的文化。回到《河床》上来看,这部小说主要展现的,我觉得是一种人类的精神,或者人类的某种文化。如谷花洲溃堤的那一节,那也是让我非常震惊的一个场景,他耐住性子展开想象,展开叙事,细致地去刻画河床上那种卑微的人物的心理,他们在天道、甚至在天谴面前的那样的挣扎。这个小说我觉得写活了这种东西,就是这种东西才更加动人。他是在宇宙洪荒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写人的生活,人的生活往往都悬着一把灾难性的利剑,在这把利剑下,人的生命力得到了一种超强的勃发,如《桃花水母》里边的一个母性的形象,她一辈子对任何人都怀着一种爱与怜悯的心情,每一个人都不容易。但是那些混蒙未知的、对于人的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没有多少感觉的人,对于这些母性的行为是嗤之以鼻的,甚至可以化为零的。但恰恰是这个母亲给人一种非常感动的情愫,使得被我们曾经非常轻视的那一部分,在这个作品里变得沉甸甸。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的方位非常正,它勇于正面地去肯定人的那些正常的价值和正面的价值,同时它也不避讳由于这种正常的价值被破坏之后所带来的天谴。这让我觉得这个作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着人类良心作家。
(李望生
【相关链接】人物魅性的激活
苦难感、皈依感与愿望的没有着落状态,也往往依靠一种魂灵或者不甚实在事物——魅性的依托物——才能传达得相对清晰。……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构成苦难中获救的微弱的福音。……陈启文的《河床》是2005年度从宽展度上看十分值得重视的小说,成长、死亡、屈辱、疼痛,在这里不是象征的道具也不是惊人的说辞,是迟早要被大水淹没吞噬了的被蔑视的存在,到底是谁在蔑视它们,也许就是恶魔一样的另一种“魅”,它阴沉在隐藏在恍惚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们中间,并伺机伸出早就准备好了的魔爪。于此,“生”、“死”、“爱”便自然而然地包藏在其中。
——摘自施战军《人文魅性的激活与成长的多样性关照》(《花城》2006年第1期)
施战军,1966年生于吉林通榆,1988年本科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并留校任教于当代文学教研室,1994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并在职跟从孔范今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碎时光》、《爱与痛惜》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艺报〉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教育部人文基金项目《〈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等科研课题。
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李建军、施战军、冉正万等著名青年评论家、作家在《河床》研讨会上
施战军和冉正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