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时光的“乡井”

(2007-04-20 11:04:28)
标签:

中篇

评论

分类: 我的作品评介

穿越时光的“乡井”

——评陈启文中篇小说《逆着时光的乡井》

文/刘 

 

穿越时光的“乡井”

 

原载《小说选刊》2007年第7期/专家推荐

 

陈启文的《逆着时光的乡井》与郑义的《老井》都写了“井”,写了现代化。一个写逆着时光的乡井,揭示乡村的沉重与封闭;一个写打井的艰难,表现村民的坚韧与顽强。不同的是,前者的主题是乡村的精神命运,后者的主题是走向现代化的急迫。其实,“井”是无所谓顺逆时光的,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如既往的久远和幽深,顺逆时光的只是它负载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积淀,以及依赖它生活的人们走向新生活的路径。

曾几何时,乡村是一个十分温暖的词汇,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形态,而且也代表了一种精神,在它的淳厚、宁静比照下,城市的拥塞、喧嚣极度放大。乡村成为人们想象与向往的乌托邦家园,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沈从文、废名们的灵魂,就栖息在乡村。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乡村不可避免地沦落了,它的贫穷、落后、愚昧被现代化的丰饶、舒适、高效所取代。乡村的沦落不只是经济上的,还有道德、伦理、人性上的。虽然,就乌托邦而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象预期的那样,帮助人们弄清楚类似人是由猿演变而来还是由猴演变而来的问题,但以欲望满足为中心的城市神化还是让脚步蹒跚的村民趋之如鹜。乡村,这个沉潜了人类许多希望、为无数文人向往的诗意空间正在消亡或已经消亡。今天的乡村已不复是鲁迅时代的乡村,也不是沈从文时代的乡村,更不是赵树理、浩然时代的乡村,它既不全是许多作家、批评家津津乐道的苦难叙事,也不是自古迄今文人们虚构出来的乌托邦叙事,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动态叙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逆着时光的乡井》是一篇关于乡村命运的精神寓言,它的抒写主体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而是一个有着丰富语码信息的乡村生存哲学。当然,这寓言的形态是小说,这哲学的阐释方式是审美。
小说中,石泉村的那眼井既亲切又神秘。说它亲切,是因为它能给村子带来了生气和福气,人们在井前排队汲水,自觉有序,尊老爱幼,生活平静得像井水。说它神秘,一来是因为开挖这眼井,丙松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葛云龙攀岩时生殖器受伤阳痿;二来是用井水煮饭,香甜可口,喝了井水,男人们个个潇洒帅气,女人们个个俊俏妩媚。就这样,半个世纪以来,石泉井不仅维系着全村两百号人的饮食起居,还担负着他们的心理抚慰和精神寄托。但是,有一天,丙松放牛经过井边时,忽听一声神奇的巨响,只见井水一晃就全部没有了,从此,石泉井断流干涸了。小说就是在这样一个“死人发火”的情形下开始的,为了解开井水断流谜底,“我”——一个喝了石泉水张大的小县城的律师,在幺爸(葛云龙)的邀请下走上了回乡之路。由此,引出我与麦秋、麦秋与乡长赵黑皮、赵黑皮与县委彭书记、石泉井与麦秋的煤矿、煤矿与赵黑皮、煤矿与彭书记等一系列纠葛,敞开了当下乡村的真实图景:地方官员的参股、频繁发生的矿难、村民们对金钱的渴望、走出乡井的困惑……

应当说,优秀的小说家必须努力发掘生活中隐蔽的东西,逼近人的生命内核,关怀人类的精神处境。而这正是中国当下小说家所缺乏的,他们往往囿于生活的表象传达,少有穿越生活经验走向艺术审美的能力和勇气。从这个角度说,我愿意把陈启文看作一个例外,他没有象一些作家那样截取乡村的一个片段,或者拼接几个乡村片段,再添加一点性爱、凶杀、复仇等佐料,构筑一个戏谑式的狂欢文本,他执著的是乡村的精神叙事,始终把乡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寓言来讲述的,从丙松爹、丙松娘、葛云龙、我父亲、我母亲、我、赵黑皮、麦秋等人的生命遭际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那根穿越时空的精神脐带,它粗暴中不乏温情,愚昧中不乏善意,守旧中不乏执著,它可以是乡井,是某个人,也可以是其他什么东西,比如象征着秩序、权威的幺爸,某种神秘莫测而又时时存在的力量。

小说的结尾,石泉井干涸了,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动员下,在麦秋的金钱诱惑下,村民们纷纷搬到了山外边,男人们到麦秋的煤矿里干活挣钱,女人们在家守着小孩,心满意足地生活着。这样的结局说不上阳光,也算不上苦难,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却很大很大,社会在变,乡村在变,乡村的人性、道德、伦理也在变……它们会不会也像石泉井那样断流干涸呢?

小说中,陈启文始终没有告诉我们石泉井干涸与挖煤采矿是否有关系,也没有预言石泉村人要走向哪里,他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把悬念与疑问留给了我们。在描述把乡村和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的同时,他也传达了某种和解的信息:“石泉村人在换了一种活法后,居然又活出了另一种滋味儿”。


    刘 ,197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浙江行政学院副教授,浙浙江行政学院副教授,浙江省作家协会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专著《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曾获董建华文史哲基金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奖。

 

●阅读与阐释 1707 人浏览 http://www.eduww.com/xsxk8010/tu/bq06.gif

《小说选刊》2006第7期

http://www.eduww.com/xsxk8010/tu/bq08.gif




2006第7期*阅读与阐释




http://www.eduww.com/xsxk8010/UploadFiles_9457/200606/20060629033416707.jpg  在本期头条位置,我们奉献给读者一篇像电影一样的小说。一个年轻女子被绑架了,这是一个悬念,接着就出现了一幅幅像电影一样的画面:被渲染了氛围的电梯间,热热闹闹的超市,繁华的大街,寂静的荒野,恐怖的烂尾楼……悬念加画面可以构成一部好看的电影,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小说好看,让我们愿意进入到画面当中,去关注曹小芬的命运。但是小说毕竟不同于电影,王曼龄显然是清楚这一点的,她先完成画面的转换,把两个人物放在只有两个人的环境当中,然后开始一步一步去接近人性,接近本质。一幕一幕倒叙的画面,让我们感知一个看似知足常乐女人,如何躲进电影,以此抗拒来自丈夫的冷暴力,而故事现场的表演,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透过凶恶洞悉善良的智慧。或许,正是曹小芬的善良和智慧,才使杀人犯剥去凶恶的外衣,露出了颤抖的心灵。
  《逆着时光的乡井》也从事件开始。一口井干枯了,是一口用生命与血汗换来的井,一口被人们精心呵护了几十年的井,一口关系全村人生存状态的井,一口流出大地乳汁的井。作者写出了农民们对水源的崇敬与亲密,这种崇敬与亲密或许会震动我们这些用惯了自来水的人们,但故事的发展似乎更会让人震动,当人们即将愤怒起来的时候,当我们满怀正义的叙述人开始为石泉村父老讨个说法的时候,那位女老板来了,带来了并不很多的钞票,就那么一点点钞票,竟然颠覆了崇敬与亲密,也颠覆了愤怒与正义,甚至颠覆了那古老的村庄,村民们高高兴兴走向了他们新的生活。这颠覆来得那么温情而又霸道,让人内心疼痛而又生出含泪的欣喜,让我们这些在这浮躁年代尚肯阅读严肃小说的人们,又一次百感交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