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认通州--记通州三庙一塔
标签:
燃灯佛塔三庙一塔三教庙紫清宫杂谈 |
分类: 游记 |
周末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放弃了远足爬山,但天气晴好,又不想浪费了大好时光,便去了通州看佛塔。人们说不识燃灯塔,就不识古通州,三庙一塔在通州有着特殊的地位,要了解通州,必定要先了解三庙一塔。
从国贸桥下乘坐806路或808路公交车到通州“新华大街”站下车,沿吉祥路向北,电影院后便是三庙一塔景区。
“三庙一塔”也称“三教庙”,由儒家学府(又称学宫)文庙、道家的紫清宫(俗称红孩儿庙)、佛教佑胜教寺及燃灯佛塔组成,是国内罕见的三教合一的建筑群。
景区内比较冷清,游客甚少。最前面,占地面最大的是文庙。文庙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比北京国子监的孔庙还早建4年。历经元、明、清及近代数次扩建、修葺,目前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孔庙,也是仅存的州县级孔庙。
文庙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布局,一进院为戟门,戟门前修有泮桥,泮桥下为泮池。泮池为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古时新晋秀才进入学宫继续学习,都要经过泮桥拜孔子,称为“入泮”。到了清朝,则把考上秀才即称为“入泮”。
文庙二进院为大成殿,殿前立孔子像一尊,殿内设孔子神位,左右供奉四圣牌位,东西为十二贤哲牌位。大成殿正中立柱上书有一幅对联,上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荣”;下联:“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横批“万世师表”。这幅对联阐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从而也更加理解金、元、清这些曾经的马背民族问鼎中原后,仍然推崇儒家思想,利用汉文化进行政治统治的思想背景。
三进院大殿没有悬名匾,参观时殿内正在进行名为“红色记忆的”瓷器展,展品多为五、六十年代出品,带有明显时代烙印。大殿门前有一口古井,院子西侧修有圣训亭,东侧建有尊经阁,以此推测三进院及文庙东西两边的厢房,应是古时的学宫,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地方。
文庙后面佑胜教寺与紫清宫东西并列,与文庙成“品”字型排列。
道观紫清宫位于佑胜教寺东边,当日山门上锁,内部不得其祥。
西边的佑胜教寺,是个独立的院落,面积不大,燃灯佛塔建于寺内。据介绍,寺院始建年代应早于燃灯佛舍利塔,原来的佑胜教寺的寺庙规模比现在宏大,随着时代变迁,如今院内只剩下了山门处的天王殿,正殿燃佛宝殿及东配殿观音殿。
燃灯佛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受记的佛陀,即过去佛燃灯佛,及现世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米勒佛。殿外立有一方石碑,上刻民国二十五年重修佑胜教寺的事记。殿前有一株古树,主树冠被锯,旁生的树冠依旧生命力旺盛,只是在这初冬的寒阳中,越发显得遒劲且沧桑。
移步向西,便是燃灯佛塔,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指的就是这里。燃灯塔全高56米,呈八角形,为密檐式十三层砖木结构实心塔,由须弥座、十三层塔身与二层莲台塔刹三大部分构成。始建于北周,传说古代通州境内多河,河中有妖,常兴风作浪闹水灾,于是建造了这座镇河塔,用以镇河神平水患。
之后各朝代都有修葺,清朝康熙十八年地震震坏塔身,后在原有弥座上按原样重建。再后来又受到八国联军的炮轰和唐山大地震的波及,下层莲花座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佛塔是1978年重修的,不仅修补了莲花座和各层塔檐,还补齐了塔檐所悬铜铃,共计2248枚。
塔身雕有佛、罗汉、兽、花及各种纹饰,虽然很多都有残缺,但仍然精美。目睹身姿挺拔的古塔,它很像我们这个民族,不管经历多少磨难,那怕千疮百孔,一旦风平浪静,进入太平盛世,便又风华绝代,风情万种。
佛塔西边有一座石桥,原本可通往西海子公园,时下周边正在建设中,通道被蓝色的幕墙隔断了。而桥上立着的陶俑,据说便是从园内墓道中移来的。
出佑胜教寺右拐,在文庙西北角陈列着三根2005年从运河中出土的皇木。古代北京城修建皇家宫殿所需的金丝楠木、硬合欢等珍贵木料,修建皇家园林所用的太湖石等材料,均是通过运河从南方运进京城的。
大运河自古就是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而通州自古就是漕运和仓储重地,在历史上有着独特地位。
通州之名来源于“漕运通济”。公元1151年金朝完颜亮迁都燕京,为了适应疆土南扩加强统治的需求,开始利用潞水向燕京运输物资。潞县位于燕京城东郊,鉴于各种物资需经潞县中转才能运至燕京城,于是将潞县升为通州,取“槽运通济”之义。
大运河成为重要的水运通道后,通州得益于漕运和仓储更加兴盛。明朝,在通州设有西仓、中仓、东仓、南仓四大粮仓,有“天子之外仓”的称谓。为加强运河水运和仓储管理,在北京设有仓场部署,归户部管理,在通州设有尚书馆、户部分司、坐粮厅公署、巡仓公署、巡漕公署等40多个办事机构。到了清朝,更加重视通州的漕运地位,不仅扩建通州城,还重修通惠河,通州更加繁华。
之前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漕运码头》和《天下粮仓》,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通州漕运和仓储的过往旧事,通过这些故事,对通州的历史可略见一斑。
三庙一塔便坐落在通州县衙西侧,东边数百米外即是大运河。昌盛时期的通州,衙署密布、商铺林立,大运河中商船川流不息,异常繁华。燃灯佛塔曾是通州地标式建筑,几十里外就能看到。清朝诗人王维珍《古塔凌云》中有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可以想象,当长途漂泊的船工们,历经了一路上的风霜雪雨之后,猛然看到风铃摇曳的燃灯宝塔时,便知道已经到通州了,那种心情是何等激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漕运没落了,三庙一塔也在岁月变迁中慢慢沉寂下来,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特别是三庙,近代损毁严重,目前看到的都是近些年重建的,仅保存了原来格局,建筑本身已没任何历史价值,唯有庙中的几棵古树和重修后的燃灯佛塔,还能寻到一些斑驳的历史印迹。
现在景区的四周都是工地,通州政府正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这里将成为运河公园的一部分。
历史总是在旧朝代不断消亡,新朝代不断诞生中向前推进,历史文化则是在不断损毁,然后又不断修复中才得以保存,但愿这三庙一塔能经得起岁月的磨铣,若干年后仍能屹立不倒,与大运河相依相伴,成为后人追忆我们这段历史的一处地标。
http://s15/mw690/001nJ9Vdzy7pXGmFg6yee&690
http://s1/mw690/001nJ9Vdzy7pXGL2vYI10&690
http://s9/mw690/001nJ9Vdzy7pXGpLb7O28&690
http://s1/mw690/001nJ9Vdzy7pXGprtKg60&690
http://s14/mw690/001nJ9Vdzy7pXGNneMt4d&690
http://s9/mw690/001nJ9Vdzy7pXGNJ75u18&690
http://s15/mw690/001nJ9Vdzy7pXH8P8xE0e&690
http://s14/mw690/001nJ9Vdzy7pXHiXWjPdd&690
http://s8/mw690/001nJ9Vdzy7pXHhTFGL37&690
http://s11/mw690/001nJ9Vdzy7pXHi5CCCca&690
http://s1/mw690/001nJ9Vdzy7pXHhZuhOd0&690
http://s15/mw690/001nJ9Vdzy7pXHhLX8a5e&690
http://s15/mw690/001nJ9Vdzy7pXHpG6B02e&690
http://s14/mw690/001nJ9Vdzy7pXHqDuyN2d&690
http://s6/mw690/001nJ9Vdzy7pXHqfdQN05&690
http://s14/mw690/001nJ9Vdzy7pXHGqpwV0d&690
http://s1/mw690/001nJ9Vdzy7pXHq5wBie0&690
http://s11/mw690/001nJ9Vdzy7pXHqaaPEda&690
http://s4/mw690/001nJ9Vdzy7pXHqmJHB13&690
http://s1/mw690/001nJ9Vdzy7pXHqJiow50&690
http://s12/mw690/001nJ9Vdzy7pXHLhGeT8b&690
http://s16/mw690/001nJ9Vdzy7pXHLmOOb0f&690
http://s9/mw690/001nJ9Vdzy7pXHLKwvS98&690
http://s8/mw690/001nJ9Vdzy7pXHL45ozb7&690
http://s9/mw690/001nJ9Vdzy7pXHL8h5K38&690
http://s12/mw690/001nJ9Vdzy7pXHLqDH50b&690
http://s1/mw690/001nJ9Vdzy7pXHpPB1mc0&690
http://s5/mw690/001nJ9Vdzy7pXHqJgUI14&690
http://s2/mw690/001nJ9Vdzy7pXHr5egxa1&690
http://s4/mw690/001nJ9Vdzy7pXHqWKYz13&690
http://s12/mw690/001nJ9Vdzy7pXHpulkLdb&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