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年,西北地震,志愿者众
(2010-04-21 16:34:07)
标签:
玉树地震志愿者文化 |
庚寅年,西北地震,志愿者众(都市早茶)(刊于2010年4月21日广州日报都市版
在中国的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录不少,可是,记录虽有,却往往是一句话带过,很难了解到当时的震情、救灾的情况,更不可能像如今这媒体时代,能让万里之外的人,读到或看到现场的一幕一幕。
我们读历史可以知道,其实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勘灾、救灾的制度,只不过,一旦发生了大的灾难,救灾的唯一力量就是国家。碰上了好年头,朝廷心眼好,且仓库充实,就会开仓赈济,或者免去受灾地区的徭役、赋税,碰上了差年头,朝廷不理不睬,则只能靠灾民们自救,于是天灾往往成为了一个朝代终结的预兆。
在这些灾难史中,鲜见关于民间力量参与救灾的记录。即使是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当我们翻阅经历者的回忆时发现,在大灾面前,除了唐山人的自救之外,外部的救援力量依然是依靠国家力量组织起来的军人和医疗人员。
香港的志愿者“阿福”不幸牺牲在了玉树,其行为和高尚品德让人钦佩。从阿福的行为中,我们却已经发现了一种趋势,来自民间的志愿者,正在成为各种灾难发生时,新的救援力量。
要做救灾的志愿者,可并不仅仅只需要超高的品德,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财力作为保证。在网上看到有不少民间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正在自发组织起来,前往灾区参与救灾,他们的装备之先进,绝对不比国家级救援队差劲,而这些装备,却都是这些志愿者自费购买,他们虽然没有如李连杰般的号召力,可以为自己募得亿万计的资金,但是腰包鼓鼓,并不差钱。在人民赤贫的年代,这种作法,绝不可能。
而在汶川地震后,一波一波的志愿者,自己开车前往灾区送粮送物资并参与救援活动,虽然一时盲目,给灾区添了不少麻烦,可是终究是因为“藏富于民”,让更多的人,不再仅仅是灾难的看客,让民间力量在这种关键时刻,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支持。
今天是国家哀悼日,在悲痛之余,我们也略带欣喜,因为“庚寅年,西北地震,志愿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