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霾”在中国历史上的前世今生:早在商朝人们便知其危害

(2016-12-22 09:55:41)
分类: 文史随笔
“霾”在中国历史上的前世今生:早在商朝人们便知其危害“霾”在中国历史上的前世今生:早在商朝人们便知其危害“霾”在中国历史上的前世今生:早在商朝人们便知其危害“霾”在中国历史上的前世今生:早在商朝人们便知其危害

“霾”这个汉字,从它出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令人恐惧的烙印。
据《说文解字》里称,远古仓颉对“霾”之造字,本义是阴风怒吼、暴雨瓢泼,仿佛天上掉下无数叫声恐怖的野兽。“貍”,野猫(或狸猫),表示暴风雨声音有如野猫之惨叫。一说这是其最早在甲骨文里的形象。
看来,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猫了,但那是野猫,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被驯化的家猫,那是后来才从国外引进的。
其实“霾”字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多次出现。发明这个字的人很有幽默感:一只瞪大眼睛的野猫,在簌簌而下的雨中藏头露脚地走着。
商代的甲骨文多为卜文,与霾相关的卜辞曰:“霾其有咎。”意思是说,霾这种天气对人不利。在这里只能让人再次膜拜古人的智慧。
《诗经.邶风.终风》中亦提到“终风且霾”,也就是说,大风使空中降下许多土气。三国时期孙炎对此做了更具体的解释:“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我们为此可大致明白,雨在这作动词,雨土即是像下雨一样散落尘土。闻一多也在《风类诗抄》中说:“大风扬尘,从上而下曰霾。”霾,就是风夹带着尘土而下。
但关于“霾”的最早解释,还是出自成书于战国前后、我国辞书之祖的《尔雅·释天》,曰:“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天气下地不应曰雺,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与《诗经》等说法类似。
《楚辞·远游》有“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一句,东汉王逸注曰“扫除雾霾与尘埃也。”是说风在前面为自己扫除雾霾与尘埃。东汉刘熙在《释名·释天》中说:“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刘熙这样解释“霾”,与《尔雅》、《诗经》一以贯之,但更具体地描述了霾的表象,即昏暗。因此有“霾晦”一词,形容大风扬尘以致天色晦暗,如唐代储光羲《奉别长史庾公太守徐公应召》中的“酆镐顷霾晦,云龙召我贤”,同其意。
“霾”在古代还同于“埋”,埋葬。屈原的作品里就把霾与埋等同起来,有土中掩藏的意思。(“霾两轮兮絷四马。”见于《九歌·国殇》。)
霾这种天气状况,早在正史里就已有了记载。如《晋书天文志中》:“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早在晋代中国人便对霾已经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霾”这个字,也经常出现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如《水浒传》第23回,武松景阳岗手提梢棒,将那吊睛白额大虫打死,作者施耐庵对此有诗赞曰:“景阳岗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
1936年出版的《辞源》对“霾”的解释,还只有“风雨土也”寥寥4字,这是《说文解字》里的原话;而1990年出版的《辞海》与《中华大字典》里,对它就有了详尽的解说与描述。
如《辞海》里说:“霾,大气混浊,呈浅蓝色(以物体为背景);微黄色或橘红色(以天空为背景)的天气现象。”
看来“霾”确实是有颜色的。如柳宗元的《梦归赋》说“白日邈其中出兮,阴霾披离以泮释”,意思是阴霾被太阳的光芒照射从而消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