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史随笔 |



说到清朝初年的几大惨案,主要是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这两桩了,可你知道吗?竟然还有个城市比它们更惨,那是哪里呢?江阴屠城,史上亦称之江阴八十一日。
(1)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扬州之屠,是指在明末大将、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清朝方面的最高长官是豫亲王多铎。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10日(时间从清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5月20日到5月29日),故名扬州十日。
事件起因除了当地百姓拒绝投降外,还坚决反对满清的剃头令。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10日不封刀。几世繁华、十里烟花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但也有史料说并没这么多,不过二三十万肯定是有的)。
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时期,所有关于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而被刻意掩盖,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夕《扬州十日记》才被人从海外带回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扬州十日才广为世人所知。
除《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明季南略》等诸多史书记载屠杀事件,然皆远不及《扬州十日记》详细。
(2)嘉定三屠是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先后3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清军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拒不从命。乡绅侯峒曾、进士黄淳耀等带领嘉定绅民起义反清,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立即领兵5000人前来攻打。
嘉定城破后,李成栋即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妇女们大量惨遭强奸。如遇抵抗,军队就用长钉把她们的双手钉在门板上,然后再肆行奸淫。大屠杀持续了一天,直到尸体堵塞了河流,大约有3万多人遇害。之后李成栋率军离开了嘉定城。
但嘉定城的劫难还没有结束。李成栋大屠杀后的三四天,侥幸逃脱的嘉定幸存者开始溜回城里。他们在一个叫做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2000多人。朱瑛领导着幸存者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
李成栋遂再次领着军士直杀入城里,把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杀个精光,积尸成丘,然后放火焚尸。清军杀得兴起,嘉定又惨遭“二屠”。
20多天后,原系南明一个名叫吴之番的将军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不久李成栋又整军反扑,把吴之番数百士兵砍杀殆尽,顺带又屠杀了近2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血流成渠,是为著名的嘉定三屠。
(3)江阴屠城即江阴八十一日,是指公元1645年即清初顺治二年夏,农历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二十一日,江阴人民为抵制满清王朝的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他们号称“抗清三公”)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国,无一人投降。
当时清军主要指挥将领是刘良佐,折损3个王爷,大将18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24万大军携200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7万5000余人。
江阴汉民方面,守城81日,城内死者9万7000余人,城外死者7万5000余人,即达17万2000余人。江阴遗民仅区区53人,因躲在寺观塔上而保全了性命。
丁文主编的《中国通史》如此简介: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两个多月期间,清军屡攻不下,丧亡“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而江阴城中粮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战士们却士气越发激昂,高唱着“江阴人打仗八十日,宁死不投降”的雄壮军歌。清军又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八月二十日江阴城被清军攻破。清军攻进江阴后,十分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就下令屠城,“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十七万两千人,未死的老小仅有五十三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八十多天之久,打败了清军二三十万的大军,杀死了七万五千多清兵,使侵略者付出了极大代价。
据说当时有一江阴奇女子在墙上题诗:“雪腐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真是视死如归、气壮山河,惊天地、泣鬼神,三百七十余年过去,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激奋不已!
阎应元等人领导的江阴百姓,面对强敌坚持抗战近3个月,击杀清兵数万人,重挫了清兵锐气,钳制了清兵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阎应元曾于江阴东门城楼题联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但不管如何,这对江阴城的打击是彻底毁灭性的,以致今天的江阴人,绝大部分是后来外埠各地迁入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