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亲王府,位于西城区柳荫街,始建于乾隆年间,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醇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清初已经建成。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孚郡王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路北,雍正年间已经建成,曾为胤祥、弘晓的怡亲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目前是多个文化学术出版机构办公场所。
雍亲王府,位于东城区,建于康熙年间,因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曾为明代崇祯时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关进驻北京后,此地为礼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礼王封号,改称礼王府。嘉庆十二年府邸毁于火,由当时的礼亲王昭连集资于原址重建,即现存之邸。北京有句老话,“礼王府房,豫王府墙”。
庆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定阜街,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府邸,是在光绪十年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它是清代4个恩封世袭罔替亲王府之一。该府原是道光朝大学士琦善的邸宅。因琦善擅许割让香港获罪,被逮捕查办并籍没家产,其宅被没收后闲置。咸丰初年,恭亲王奕訢获赐庆亲王老府为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