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评他人 |



说到唐代文坛,一流的诗人、文学家实在太多,仿佛群星璀璨,大咖云集,比如“李杜白”(李白、杜甫、白居易)、“小李杜”(李商隐、杜牧)、“韩柳”(韩愈、柳宗元)、“诗佛”王维、“小李白”李贺等,“前十强”里除了这9位,还有一位就是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了,他应该在“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陈子昂、元稹、孟浩然、温庭筠、贾岛、贺知章、张九龄、韦应物、王昌龄、王之涣、元结、岑参、高适、崔颢、张若虚……众多大诗人之前。
过去我们对刘禹锡的评价太低,其实他在唐代文学家之林中应居“前十强”之列,他不但是一位大诗人,还是优秀的辞赋作家、论说文作家、小品文作家。而且他还是一位大哲学家,其学说自成体系。而且他还官居高位,一生爱国爱民,廉洁勤勉,政绩斐然。
刘禹锡(772—842),唐朝中期文学家、哲学家,人称“诗豪”。字梦得,号庐山人,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于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西汉景帝之子)。也就是说,我们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那对穿着神奇、稀罕而名贵的“金缕玉衣”下葬、几千年尸体不腐的老夫妇,就是他的先祖了。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年,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人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世称“永贞革新”。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年间,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小品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歌《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杨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篇佳句。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其诗作无论短章长制,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风格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白居易评价他“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刘克庄以“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禹锡诗歌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指出其人品之“豪”。
刘禹锡哲学著作《天论》3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