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在清华英文班读书,课上将他得意之作《咬菜根》一文译成英文交卷。外籍教师史密斯给他的成绩是E加花(最优秀),叫他不必来上课了。连莎士比亚作品课也不须上,只要大考时再交一篇作文就是了。
1927年,田汉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招生工作时,主张“投考资格不论,唯以有天才者为合格”的标准。陈凝秋既交不起学费,又交不起伙食费,因具有诗人的气质,田汉当即决定免费让他入学。
钱钟书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牛津大学,论文预试考版本和校勘,要能辨认15世纪以来的手稿。他毫无兴趣,因此每天读一本侦探小说“休养脑筋”,结果考试不及格。
1930年,臧克家以数学0分、国文98分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当时闻一多批国文卷,一般人得个60分就不容易了。据臧回忆,一定是他的三句杂感打动了闻:“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灯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赵罗蕤1932年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陈寅恪出考题,上联为“墨西哥”,但她未对出(后来听说可以对“淮南子”)。她的英语考100分,法语却考了0分。但吴宓说,尽管第三国语言是0分,但英语100分,可以破格录取,并发给奖学金360元。
上世纪30年代,顾随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有次试题,为体会某首诗意: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依,到地一无声。而其作者,则要学生自猜。时学生周一良虽很优良,但到90年代初,方知是唐人绝诗。
http://p3.pstatp.com/large/97000082dd3ce1ccdf4【著名作家吴组缃】
吴组缃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在《六朝文》的代考论文里贬斥骈体文,说它是涂脂抹粉的娼妓文学,惹恼了考官,少给了他1分。这正好勾销了他每月30元的研究生津贴。吴只好辍学。
余嘉锡对学生极为客气,考试时再坏的成绩也可得D(及格)。但全班同学的成绩都差不多,要想得C(良好)很难。
熊佛西不重分数制,凡学生无不成绩优良。有一次,熊照例给学生G(良)以上成绩。教务处要熊更改,熊取消原分数后,一律改为E(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