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言论 |
清华学校中的国学课目,仅中国地理、博物、国文三四门。学校规定:学生国学课不及格,西学课及格可以毕业;反之,则不能毕业。这足以看出,早期清华重视英文、轻视国文的倾向。
对于国文的地位及老师,梁实秋回忆道:
“我的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问题。清华不重国文,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教师全住在‘古月堂’自成一个区域。我怀念徐镜澄(生卒年不详,江苏人)先生,他教我作文莫说废话,少用虚字,句句要挺拔,这是我永远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我曾经写过一篇记徐先生的文章,兹不赘。陈敬侯先生是天津人,具有天津人特有的幽默,除了风趣的言谈之外还逼我们默写过好多篇古文。背诵之不足,继之以默写,要把古文的格调声韵砸到脑子里去。汪鸾翔先生以他的贵州的口音结结巴巴的说:‘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当时听了当做笑话,现在体会到国文的趣味之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是只好说‘在其中’了。”
汪鸾翔(生卒年不详,字巩安,汪健君的尊翁,广西桂林人,说话接近贵州方言),曾求学广雅书院,为名儒朱一新的弟子,1923年清华校歌的歌词作者。
清华学校为留美预备学校,十七八位美籍教师担任的主要课程包括:英语、法语、德语、罗马语、拉丁语、物理、化学、数学、科学、生物、经济、历史、地理、演说学、音乐、绘画、手工、体育教练等,另外还兼任校医等职务。毫不夸张地说,清华早期,外籍教师在学校处于中心地位。
【汪鸾翔先生为1923年清华校歌的歌词作者】
(摘自李子迟等人著《清华百年演义》一书,济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