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稿费太低撰稿人很难生存

标签:
稿费自由撰稿人物价社会 |
分类: 出版信息 |
我于1994年来到北京上大学,在此之前只是搞一些学习之余的文学创作,偷偷摸摸、小打小闹,却亦挺单纯、天真,还没有职业写作的意识、习惯和经验,对稿费的事情一点也不清楚。直到上了大学,从开始给校报、内刊写稿到给外面的正规报刊投稿,从写单篇的文章到接大部的通俗畅销性书稿,从文学创作到各种题材、题材、类型的写作,写得越来越多,稿费也越拿越多,故对稿费的多少、是否划算、是否合理也越来越清楚;特别是2004年底把大学教师职务扔掉,走上自由撰稿人、专职写作道路之后,生计完全与写作、稿费挂钩,即基本上是靠“卖文为生”、挣钱养家,稿费在我个人与我家庭的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稿费的多少便直接影响到我的生计生存和写作事业。
为此我的看法是,我正式从事写作事业,包括业余和专职,已经有十好几年了,出版了几十本各种图书、发表了逾千篇各类文章,稿费也拿了几十万,总觉得现在的稿费实在太低,而且相对于物价、相对于别的行业的报酬越来越低,中国撰稿人的劳力很廉价、生计很艰难。这个行业,也许逐渐在衰落、退化甚至濒临破产。大多数原本从事写作工作的人,因为稿费太低、生活太苦、坚持不下了,遂纷纷“上岸”改行而去。我曾提出口号,现在的出版界和写作界,其趋向是“变给自己做书为给别人做书,变给自己写书为给别人写书”,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符合现实的条件,才能生存下来;否则收入会支持不了开支,最终就要完蛋的——除非极个别运气非常好的人,终于抓住了一个非常畅销、挣钱的项目(如最早通过个性写作而成功的韩寒,写个性历史的当年明月,写鬼墓之类的南派三叔,写足球内幕的李承鹏,写影视剧本的程青松、石康,写男女关系的《与空姐同居的日子》的作者,写知青生活的《山楂树之恋》的作者,写穿越的《步步惊心》的作者,写宫斗剧《甄嬛传》的作者等)。
十几年前,一般书稿、报刊文章的稿费都是在四五十每千字,扣除个税,每本书稿卖八九千块钱,每篇文章几十或百把块钱,在当时的物价情况下还是能勉强生活的,我有时候在《知音》、《家庭》等著名杂志上发篇纪实文学,还会拿到四五千块,是一般人月工资的好几倍(当然,一年顶多就是发一两篇);可现在,中国的物价不知涨了多少倍(不久前看过一个数据,说是1997年的1块钱等于2010年的37块钱——一般农副产品、吃饭穿衣乘车,也许没涨这么多;手机、电视机、照相机还在降价;可是住房却真的是涨了数十倍,买车养车养孩子的成本也非常昂贵),文章和专著的稿费却基本上还是没涨,一般书稿,不管是拿基本稿费(即按多少钱每千字卖断给出版社)还是按首印若干千册的版税计算,总数都差不多,仍是多年前的八九千或万把块。多年前这个标准倒还勉强可以;而今天仍是这个数目,又怎么行呢?物价在迅速上涨、生存成本在不断增加,为什么稿费却依旧“原地踏步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现实情况的改变而提高呢?你要说现在的书不好卖,故稿费开支不能过大,可我问过做图书经营的人,不管书好不好卖,稿费适当增加一些,对他们(国营出版社和民营图书公司)的影响并不大。
一本书的稿费才几千块钱,像我这样家庭开支的人,每个月必须要完成至少一部书稿,才能养活一家人。而且就算是这样,生活也还比较拮据,捉襟见肘,经济紧张得很。月供、房租、吃饭、孩子上学、买衣服、交通和通讯费、水电费……这几千块钱哪里够花呢?更何况还有未来的养老问题,生老病死怎么办?而像我这样的作者,写作速度还算是非常快的了,一两个月能出本把书稿;可要是那大多数作者写得没有我这么快、这么多的,比如三四个月甚至五六个月才出一本,那不是稿费收入更加可怜、养家糊口更加困难吗?而像我写得这样快、这样多的,虽然数量是有了,但基本上是“短平快”、“快餐文化”、粗制滥造、偷工减料,质量哪里上得去?哪里能写出精品、佳作来?简直成了写作机器,脑力劳动倒有些像体力劳动了。并且还报酬过低,算是廉价劳动力呢!并且还非常辛苦,老是熬夜、赶稿子、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把身体搞垮了、相貌搞老了,人生没得到玩乐和享受,这活着又有什么趣味?这文学事业又有什么可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