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魔王”张献忠哪有这么多钱?

标签:
杀人魔王张献忠张献忠屠蜀张献忠江中沉宝江口沉银遗址 |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流失击中而死。其人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等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杀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广且深,特别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更不容忽视。至今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所谓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影响。但是话说回来,很多事情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多少是有根据的,张献忠在四川的确抢劫过钱财,屠杀过百姓,强奸过女人,只是没有民间传说里说的那么多、那么恐怖、那么血腥、那么变态。
最近媒体上就有一则新闻《张献忠沉银眉山彭山江口不是传说,是真的!》,对当年号称“杀人魔王”的张献忠在四川大肆抢劫钱财,有了铁证实物。至于具体有多少,那就难以统计了。但不管怎么说,张献忠再有钱,抢劫了再多的钱,也没有当地百姓口中传说的那么多。
“寻银诀”。传说大西国建立之初,张献忠把他在战争中获得的奇珍异宝和金银财宝摆满了24个屋子。据传张献忠携千船金银珠宝从成都顺水南下,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一带遭到川西官僚杨展的突袭,千船金银珠宝绝大部分随船沉落江中。
“石龙对石虎,黄金万万五”,一首在江口镇流传数百年的童谣,成为无数人追求张献忠财宝的“寻银诀”。12月25日,在实地查看江口沉银遗址、参观出土文物后,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季,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杨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毛佩琦等十余名专家,共同出具《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专家意见书》,基本确认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据《华西都市报》)
专家一致认可。江口镇双江村,岷江主河道和府河在此汇合。江边一处茶馆内,82岁的雷前银老人望着江水,悠闲地喝着茶。千船沉银的传说,他曾听已去世50多年的父亲提起过:当年张献忠在江口沉宝后,派一名将军在此匿藏起来,守候江底宝物。将军去世后,变成石虎雄踞此处,与河中的石龙遥遥相望。
2005年、2011年,在岷江河道建设过程中,彭山江口地区两次出土大量文物,均与张献忠联系紧密。12月25日,10余名国内考古、历史专家齐聚彭山江口,实地考察江口沉银遗址,参观出土文物。
当天下午,几经修改后,十余名专家共同签字,形成《意见书》。《意见书》认为,2005和2011年,在当地工程建设中发现了大量文物,文物出水地点与文献记载张献忠“江口沉银”地点一致,出水文物中包括铭刻年号的金封册、银锭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等。通过与历史文献相比较,基本可以确定“江口沉银”的记载可信,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金封册、银锭是实证。彭山区文物管理所内,数十锭银锭出现在大家面前,其中十余锭刻有“大西”年号。更让大家惊讶的,是2011年出土的一页残缺的金封册。该金封册页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着29个字,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可能是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国后,颁布的法令的第一页,因为残缺无法获知全部内容,估计是皇宫制度。”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向与会嘉宾介绍道。
12月25日早上,在实地考察江口沉银遗址后,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说:“一是银锭有大西年号,历史上只有张献忠用了这个年号。二是从文物等级来看,当时只有张献忠有这个实力拥有。三是历史记载中,彭山江口有张献忠沉银的历史依据。”
“沉银来自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跟当年张献忠的行经路线吻合,非常难得。”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杨林说,“彭山江口沉银,95%是当年张献忠沉银之地。”
忧虑:盗采不断,专家呼吁江心围堰发掘。
彭山区文管所资料显示,“江口沉银遗址”位于江口镇,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战场遗址,对研究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0年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口沉银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公路,西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桥南1000米,北至双江汇合处向北500米,南北外延500米。
吴天文介绍,10年前,江口埋有张献忠财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后,不少不法分子开始乱挖乱采,盗掘、贩卖文物情况十分严重。2013年以来,每天晚上12点到次日凌晨4点,有十余只渔船在遗址保护范围内挖掘文物。“开展抢救性发掘迫在眉睫。”
李季也认为,当地应该立刻开展抢救性发掘。“2公里长的保护基地,如果仅靠严防死守,要实现全面保护,现实难度很大。”
“目前已有的水下技术,具备发掘条件。”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周春水,也是“致远舰”考古项目领队。“建议先围堰,再发掘。”周春水说,“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个项目要比‘致远舰’简单得多,立项成功后,围堰1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可操作性强。”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也有这样的设想:文物基本处于河道内两条沙石埂之间,可以在冬天的枯水季节,利用已有的沙石埂营造围堰,进行科学发掘。
《意见书》建议,“江口沉银遗址”已发生多次盗掘,当前应该进一步加强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严禁采砂,打击盗掘。
专家呼吁国家、省、市、区文物部门应高度重视,尽快立项,组织人力、筹集经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
三大谜题:1,为何沉入彭山江口?
巴蜀文化专家、《张献忠传论》作者袁庭栋说,历史上关于张献忠沉银,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张献忠故意将宝藏埋藏在江底,以掩人耳目;二说其在彭山江口被杨展战败,船只所载宝物沉入江底。
袁庭栋说,张献忠作为流寇,一路杀烧抢掠,并靠沿路所夺作为后勤储备,因此将财宝主动埋入江中,可能性不大。张献忠战败后,财宝落入江中一说更为可信。“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区最大渡口,也是历代水战主要战场。最后一次水战,就是张献忠大战杨展。”袁庭栋还特别提醒彭山方面注意,“江底可能藏有当年掉落的兵器。”
沉江宝物有多少?
据《蜀碧》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
《蜀难纪行》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质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但遭到阻击后,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累亿万,载盈百艘’。”
杨林认为,千艘金银比较夸张,实际可能没有这么多。“几艘是有可能的,但也是海量。个人比较肯定的是,还在江里的宝物,肯定比已出土的多。”
能挖出什么?
《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可见清政府这次组织的大规模的打捞行动,确有所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认为,“沉银”远不止财富意义。“沉银”面目的揭开,有助于了解张献忠的行军路线、征饷方式及与地方官府的关系,乃至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末的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和经济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http://p2.pstatp.com/large/11130/3486591442
http://p3.pstatp.com/large/11131/197538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