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中国美学最不和谐之地

标签:
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商业开发美学 |
分类: 出版信息 |
圆明园的残墙和新楼,悲伤和欢乐
关于圆明园的旅游特色问题,许多专家、文人都早已有过大大小小的阐述与建议了。只是我手头一时找不出多少材料来。大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说过,北大教授谢冕的美学文章中也说过;一些杂文短章中亦有不少。就是一般的游客,近年我们还常听到他们的微词。笔者在各高校里采访,学子们同样有类似不满。反正,鄙人绝非第一个“吃螃蟹”者。
的确,圆明园公园作为一片被英法帝国主义分子毁坏的遗址,作为我们中国亿万万同胞的屈辱象征,是应该仅仅保存其残垣断壁,其黄沙白草,其枯枝落叶,而惟独显出其萧条冷落、其肃杀凄苦、其荒凉破败来。这样,游客进得院内,扑面而来的弥目的悲惨之状,才使大家身临其境,如归昔日,感到痛楚与愤懑,而强烈地引起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对伟大祖国的热忱,对昨天的叹惋、对今天的珍惜。尤其是狂飙扬尘、夕阳西下时,面对残破之景物,游客的心境该受到多大的触动!这就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把圆明园的残貌保留下来,辟其为公园,对外开放,供中外之人,尤其炎黄后裔们(欧美人往往心虚上此处)观览、凭吊,目的就是在这。圆明园的特色也是在这。
可今天的圆明园呢?常常是红花绿叶、欢声笑语,处处是碧波潋滟、雕梁画栋。这与其它公园又有啥两样呢?公园管理部门不时地在园内搞这种节那种节,且大兴土木,改建华厦,许多区域的原有景致早已破坏得荡然无存。什么游乐园、购物村、餐饮部,简直成了繁华的商业娱乐区。特别是大水法遗址附近,上面剩柱兀立、下面花草锦绣、不远处新楼矗立;如织的游客们在如血残阳里喜笑颜开、载歌载舞。这该是何等大的一个反差!又谈得上什么共鸣呢?用上“杀风景”三字,实为传神恰切!可以说,圆明园简直是中国美学最不和谐的地方。对斯般情形,笔者还作过一首小诗。在此不引。
我没有去过外国;但我听说,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大国,也包括亚非拉的一些不发达小国,其大量的历史陈迹,如二战集中营、轰炸后的残骸、远古城堡,以及像巴黎公社墙这等著名景点,是保存得完好无损的。其物尚在,其景又何尝受侵扰?而我国呢?据说偶有一片旧址,就为人们改造了。有个故事说,某导演选中一条老街拍外景,只怪他对当地政府打过招呼,回头一看,老街成了新街,还拍啥外景呢?遗迹就是遗迹,关键要保护好它,而不是弄巧成拙地将它改建得不伦不类。
圆明园便约略有此等趋势。说到底,公园这么做,无非在追求商业价值。从根本美学角度说,它又反映出中华民族缺乏悲剧意识,恪守中和精神。再则,当今时代,人们丰衣足食,于茶余饭后也似乎不大理会过去如何。民族忧患感的淡化,不容忽视。有记者在南京街头采访,问起人们对当年大屠杀的感觉,竟有市民说:“这与我无关。”但我们还是希望圆明园管理部门对它少加工,多维持,还它本来面目。毕竟,偌大的中国却只有一个圆明园。要寻开心,到别地寻去!
(此文曾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中外少年》杂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