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茅盾文学奖简评:总体还算差强人意

标签:
茅盾文学奖计划经济人民文学出版社王蒙湖南湘军 |
分类: 微博集成 |
前几天,获奖结果刚出来时,写了几句话,现将其扩充、补充、整理成一小篇吧。
首先,官方的奖,本身就有很多缺陷,受国情、体制、规则、人为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当然,民间的奖也有民间的很多问题,但不在此处讨论之列),但茅盾奖毕竟地位最崇高,在国内诸奖里相对而言还是最权威的,总比鲁迅奖基本上是靠金钱交易强多了,而其他奖则完全是“野鸡”;而今年的最终结果总体上也算是差强人意——茅盾奖第一、二届是最好的,中间有几届差一些(我曾写过文章,指出第三届获奖的《穆斯林的葬礼》质量很差,但因为类似计划经济的评奖规则,让它获了奖;第四届的《白鹿原》竟然是部“删节版”;还有第五届的《茶人三部曲》、第六届的《张居正》等几部据说是有利益关系、暗箱操作的),最近这两届又理性多了、规范多了。
再来说说具体各部。王蒙主要是靠老资格了,他最好的作品显然不是这部《这边风景》,而是之前的那几部,如《活动变人形》等。他的获奖,使得茅盾奖成了“终身成就奖”的趋势更明显,即它不是奖励给某部作品的,而是奖励给这个作家的。反正王蒙拿诺贝尔奖是肯定没有希望了,那给他个茅盾奖,也算是盖棺论定吧。
李佩甫与格非刚好是一对:李佩甫的优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度与广度出色,写作态度严谨、质朴,但技巧老套,文采较差,缺乏突破;格非则相反,擅长现代派技巧,但属于典型的学院派风格,社会生活积淀不够。
苏童的最好小说应该是中、短篇,长篇并不是他的强项,中国写长篇超过他的很多,就是在江浙地区,余华也比他强(而去年江浙地区获奖的毕飞宇,更不如苏童)。
金宇澄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与风俗写作的,地方特色鲜明,应该说拿个茅盾奖还是没问题,但“海派小说”再好也就是张爱玲、王安忆的水平,也算不上一流,而《繁花》肯定还不如她俩。
长篇应该是北方作家,尤其华北作家的优势,江浙地区并不擅长,此次却占了5部中的3部,居于主导地位,这说明什么呢?除了别的因素,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从过去重主题、内容、政教,转变到今天重形式、技巧、审美。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好事还是坏事?可能大家看法不一,我个人觉得最起码还是要兼顾和结合,在此基础上思想性还是大于艺术性的。
此次基本上还是按作家的总体实力、作品的技巧水平来评选的;而过去那种类似计划经济体制的评奖规则,按地方、行业、民族、性别、类型、题材……来分配的做法已经不明显了。所以,本届的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网络题材作品,女作家、少数民族作家、年轻作家都没有。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我想总体来说还是在进步吧。
不过,如今各地方、各单位在推荐作品时仍然限定了名额,尤其一些大的文学出版社也只能推荐有限的几部,导致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出版社、过去历届茅盾奖获奖大户——人民文学出版社竟然全军覆没(5部获奖作品,2部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部是作家出版社出版,1部是花城出版社出版)。这个做法还是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还是不合理的。
我的家乡,湖南文坛,曾经辉煌一时的“湘军”,本届依然铩羽而归、颗粒无收,几乎在我的预想之内。湖南写长篇的优秀作家不少,韩少功、王跃文、唐浩明、闫真、何顿、陶少鸿、孙健忠、何立伟……可为什么这么多年毫不振起,何时能再创佳绩?我看主要还是湖南文学界整个体制、风气、氛围不好。若不改善,断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