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悟与顿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皈依之路之35]
(2014-01-06 01:11:30)
标签:
皈依之路佛学顿悟渐悟从量变到质变 |
多日没写“皈依之路”这个系列了,今天得来上一篇。
众所周知,佛学上有“渐悟”和“顿悟”两种说法。通俗地说,渐悟就是慢慢地领悟,渐入佳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顿悟就是突然领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佛学的解释是,渐悟谓顺序渐进之觉悟,渐次修行,心明累尽,方能达到无我正觉境界,称“回心菩萨”;顿悟谓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与渐悟相对。
过去,渐悟和顿悟被看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行方式乃至境界,似乎两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毫无关系,井水不犯河水,风马牛不相及;到宋朝时彼此之间论争还很激烈,达到白热化。其实早在5世纪南北朝佛教盛行期间,因当时推崇涅槃经,就认为顿悟成佛,而渐悟成佛说。还出现了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两个弟子的截然分野——北方的神秀成为渐悟,称“北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方的慧能(六祖)成为顿悟,称“南顿”,“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顿悟提倡“明心见性”,好像比渐悟要高明许多、智慧许多似的。果真如此吗?
在我个人看来,渐悟与顿悟并无明显的界限和不同,它们是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即渐悟是顿悟的过程,顿悟是渐悟的结果;有了渐悟将来必然会顿悟,要想顿悟就必须渐悟。渐悟与顿悟的关系,按照哲学上很普通、很普遍的一个说法,那就是从量变到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质变则必须要有量变的积累。
我以为,修行只有“悟”和“不悟”的区别,哪有“渐”和“顿”的不同?不过是先渐后顿而已,谁都是这样。佛祖在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的觉悟,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已。同样,六祖在五祖寺中砍柴做饭,又何以见得不是修行(渐悟)的过程?
再说,顿悟也并没有那么神秘,不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灵感”、“直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