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就业985院校211院校校园教育 |
分类: 出版信息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就业和生活上面临诸多社会不平等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大学生就业难正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该报告依据于自2010年开始的一项追踪研究。研究对象是12所高校(6所“985”高校和6所普通高校)约6000名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研究者试图了解2003年(第一届大学扩招后毕业生)以来历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生活状况与消费方式、婚恋与家庭以及网络行为与社会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相关满意度。
1/毕业生的适应性蜕变
当2003年大学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遭遇就业困难时,毕业生及其家长几乎是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如今,这些“天之骄子”已然接受了就业难的现实,普遍降低了就业预期,对初职月薪水平的要求不断下调,以往难以接受的较低声望和较低专业技能的就业岗位现在也可以接受。他们知道,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境遇算是比较好的了,曾经的不满被对现实的妥协代替。
与此同时,大学生采用多种策略应对就业压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比如:申请入党、参考公务员、考研考博、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争取实习机会、了解就业信息,等等。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非常高,接受调查的12所高校近3年的毕业生近半数是党员。其中:“985”高校本科毕业生41%是党员,普通高校毕业生37%是党员。这一点颇出研究者意料之外。
大学生还通过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和各种竞赛、担任学生干部、争取荣誉称号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就业作准备。这些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
研究者发现,虽然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现象并不很严重,但隐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约3/4的人就业,而没有就业的1/4的人中只有不到半数在继续上学(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其余的人既不工作也不上学。
“这些人当中只有少数人在找工作(被统计为失业的人),多数人则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他们在等待满意的工作机会或继续上学的机会。当然,真正什么也不做而‘啃老’的人只是少数,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还是依赖父母的经济资助,准备各种考试或上各类的培训课程。如果有好的工作机会,他们马上就会就业。这些人是隐性失业者,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隐性失业率接近10%。”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2/新学校教育无用论
调查发现,不同学历和不同类型学校有不同的就业率,并非越高学历和越好的学校就业率就越高,不同学历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和博士生,“211”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于“985”高校和普通高校。
与此相关,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极端的例子是,只有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即使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用不到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实践性技能,学校教育未能提供;这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而许多毕业生感到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其就业帮助不大。
此种情况反映在研究中,就是专业课成绩好坏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并且对于毕业生随后(毕业7年内)的收入增长和职位提升也没有正向作用。
它导致的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认为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考研、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等方面。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学内容常常基于教师本人兴趣和专业知识,而较少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的业绩考核迫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发表论文和申请研究项目,从而忽略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这篇报道中所反映的职场调查结果很有意思,当然也很奇怪,即“2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985”高校和普通高校,也就是说,本来处在中间的“211”(这里是指非“985”的那些“211”),却反而上不如“985”,下不如普通院校,出现了一个中间低、两头高的“U”形现象。类似道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博士生和本科生,专业中等的就业率低于比它好的和比它差的专业,成绩中等学生的就业率低于比它好的和比它差的学生。这应该也说得通。
那么,真的存在这么一个“U”形现象吗?是不是只是个别、特殊情况呢?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标准和规律?这个数据和现象是否真的客观、准确?可是人家毕竟是通过大量数据统计后的结果,是客观事实。那么,原因何在?文中没有解释。
在我看来,要想解释也解释得通的,即在人类世界存在的一个“两极分化”的现象,两个极端的人会把他们的特长或某个方面做到极致,会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所以更优秀,事情办得更漂亮;而处在中间的人,则恪守中庸之道,平庸温和,四平八稳,简简单单地活着和做事,因而乍看似乎表现不够出色。老子也说“天之道,以有余补不足;人之道,以有余补有余”,同样是这个道理和现象。
不过,仅就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而言,我还是有我的看法,即一个真的想成大事的人,那还是要目光长远一点、功利心淡薄一点,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就急功近利、刻意谋取。大学的课程还是设置得基础点、全面点更好,老师上课还是要考虑夯实学生的各方面基础,学生还是要努力学习,力求知识扎实、能力内在、具有综合素质,而不要只看到暂时找个好工作、有份高薪水就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有一天会被社会发现和承认、干出大成就,他的路会走得更稳定、更长远、更辉煌;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即使靠暂时运用一些技巧、靠一些关系和机会、靠投机钻营式的努力,找到了一份不错的职业,那也不会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