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从“仇富”到“亲富”,从“亲穷”到“仇穷”

(2012-07-13 13:57:13)
标签:

仇穷

仇富

张朝阳

赵启正

景甜

余秋雨

牛根生

李子迟

社会

文化

杂谈

分类: 出版信息

中国人从“仇富”到“亲富”,从“亲穷”到“仇穷”

——想起张朝阳的一句话

    [最新消息]调查显示:全球最不“仇富”国家中国位列第4名。据英国《经济学家》11日报道,全球知名民意调查公司GlobeScan就“本国多数富人是否配得上其财富”这一问题,对23个国家的1.2万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仇富”状况最轻的5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中国和印度。正因为许多中国人都不“仇富”而“仇穷”了,难怪我这篇文章曾在新浪博客发表后遭到不少人攻击和毒骂。

    其实,据说中国人曾经“仇富”是出了名的,他们“不患寡而患不均”,对有钱的人(包括一切事业成功的人,有钱、有权、有名、有功的人)非常嫉妒、不服甚至于仇恨,于是大加蔑视、排斥与抨击——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内心则是渴望、失落与嫉恨,亦所谓“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心态很不平衡、平和。这自然是很不健康、光明的心理。但同时,他们“亲穷”,穷人之间互相尊敬、关心、帮助、爱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这是有朴素阶级意识和阶级情感的。

    而近几年来,中国人在仍有一部分人“仇富”、“亲穷”的同时,却有更多的人“仇穷”、“亲富”起来。著名70后富豪、搜狐老板张朝阳,前些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是在自己的一篇博文中即表达了这个看法。

    何谓“仇穷”?实际上就是忘记了阶级本质,人格道德沦丧、没有骨气和操守,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崇拜、羡慕、向往一切有钱的人与成功人士,不管他们是采取什么手段获取金钱、得到成功的,不管他们人品、才能、对社会的贡献如何,只看结果,只看现在,不问过程,不问出处。这些人在“崇富”、“亲富”的同时,非常“仇穷”、“骂穷”,即对与自己本来地位、处境差不多,或者说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成功的广大普通人氏大为蔑视、排斥、谩骂。这就颠覆了中国过去的传统美德(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商人重利轻义”等)甚至朴素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感情。就连后来被“解放思想”而创造的观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他们看来也是可以“突破”的。“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商业时代,一切都可以不择手段的了。

    对此我有很深刻的体会。别说那么多,就看现在的博客上,千千万万普通网民成为那些靠某些机会成名而实际平庸的各种明星(如景甜)、道貌岸然的政客(如赵启正)、无耻的小人文人(如余秋雨)、吹嘘得自己天花乱坠的商贾(如牛根生)的所谓“粉丝”,天天到他们的博客上浏览、留言,对他们大肆吹捧、阿谀,极尽倾慕之能事。相反,对普通人的博客,他们则非常轻蔑,基本上是不看的,偶尔进入,则会匿名进行谩骂与嘲弄。尤其当有人对这些可耻的人物、他们心目中的“偶像”进行斥责、批评时,那更像是捅了马蜂窝,立即招致他们的“群起而攻之”,像疯狗一样一阵猛咬,什么脏话、粗话、蠢话、怪话、鬼话都骂出来了。

    “仇富”与“仇穷”都是不够健康的心理。不过,也许,“仇穷”更有害,更危险。

    补充:我这里说的是自己本来是穷人,却一方面仇视鄙夷谩骂敌对别的穷人,另一方面又对富人表示讨好献媚赞美追捧,这样不好;但若是穷人自己仇恨自己的贫穷面貌,不满现状,而穷则思变,希望通过勤劳和智慧致富,改变命运,这当然是好的,应该肯定和提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