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子迟
李子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846
  • 关注人气:26,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班”值得上只是收费太高

(2012-03-13 13:12:06)
标签:

两会

国学班

传统文化

三字经

公车改革

教育反思

杂谈

分类: 出版信息

今天(2012313日)的《南方日报》有篇报道说,弘扬国学的声音,在过去20年从未停止。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委员、代表提出有关国学的提案和建议,甚至将国学与“公车改革”等现实问题相关联。然而,对国学教育的质疑之声也在两会期间响起。花上万元读国学班究竟值不值?围绕着国学教育的争议即由此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湖北孔子学术研究会顾问叶青说,自己十年坚持推“车改”(公车改革)源于国学。研究国学让他活得很轻松,他把对国学的领悟归纳为3句话:知足常乐;吃亏是福;忍小谋大。不论将来当不当官,是不是人大代表,都要把“车改”推下去。这是他最大的理想。

——在我看来,国学当然是很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保护和发扬的。但是,像这位局长代表说的有这么大的力量,那显然是夸张,只能是他一个人的体验和收获。公车改革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体制问题也好,与国学又有什么关系呢?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就好像造永动机一样——没有油和电等能源机器照样转。可能吗?这只能是个案,绝对不能也无法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则公开表态: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

——这番说法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很夸张的。传统文化美德、经典国学古籍,其中的确是有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但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成分还是占主导。若将其当成“洪水猛兽”那样可怕,竟然会“毒害青少年心灵”,则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刘东表示,亚洲四小虎,凡是有中国文化的地方,传统文化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维持了较高水准。而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道德的滑坡,传统文化难道比地沟油更有害吗?古代的蒙学,对于约束孩子的行为是经过历史检验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也提议:“现在幼儿园、小学都在学外语,这是不对的,母语都还没学好就学外语,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教学。在幼儿园、小学这个黄金时段,孩子们应当学习母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南方日报就此问题发起名为怎样看待代表称《三字经》毒害青少年心灵的网络投票。截至昨日22时投票数据显示,持赞同态度,认为《三字经》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毫无用处的网友仅占11.8%;持反对态度,认为背《三字经》有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占51.21%;态度两可,认为没用处倒也无害的占37%

——看来,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大多数人认为《三字经》可以学习,不会毒害青少年心灵。

但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要求孩子背或记《三字经》,这种方法不科学。孩子感兴趣,家长可以引导,但超过一定限度,对孩子的发展不利。他进一步指出,不能一开口就讲中国传统文化,全世界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都应该接触了解。近代以来,我们实际上没有了绝对的中式或西式教育。因此,我们不应只要求孩子接触三三千千”(即《三字经》、《诗三百》、《千家诗》、《千字文》)一类东西。

——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又接受西方优秀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学贯中西,为我所用,利于一个人成为大才、有大出息,这一点我赞同;学习传统文化需要家长引导、不能超过限度,这说得也对;可是说背或记《三字经》不科学,我不以为然,孩子们多背诵一些三三千千还是很有价值的。这些经典古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艺术精湛、思想深邃,而又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铿锵顿挫、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背诵,而且背下来以后能永久不忘。孩子们既可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将来在各种学习中娴熟运用,很有文采;又能将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当中,很有修养。

所以说,国学班还是有意义的,是值得上的。可关键问题在于,目前社会上、学校里林林总总、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国学班,收费太高,一般家庭和孩子都上不起。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就认为,国学班收费太高,参加一期要上万元,不能使一般老百姓受益。国学热不如说是以国学为名的挣钱热。真正普及国学、弘扬国学,绝对不是用这种国学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刘大钧这席话就点出了问题的要害、突出的现状。具体怎么解决?希望有关人士拿出具体措施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