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改革动了京沪本籍考生利益吗?
(2012-03-07 14:37:30)
标签:
两会异地高考改革教育杂谈 |
分类: 出版信息 |
《南方周末》上今天有篇文章《异地高考改革,是不是动了京沪本地考生的利益》说,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杜玉波,对据称很快就会出台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表态:“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
本届“两会”前后,异地高考成了热点。究竟如何改革,新的政策该怎么制定,牵动着千家万户。众所周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是全国高考的“洼地”,录取分数线低。因此,一方面是京沪等地部分随迁子女家长大力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随迁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和参加高考;另一方面是京沪等地本籍考生陆续出现了一些反对意见,有网友留言:“如果真按照这个来执行,北京人口5年内必将崩溃。”“北京的客观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城八区人口密度超过伦敦、东京,地下水沉降每年达到6亿吨。”“咱们再不呐喊,以后都发不出声音了,如果失去北京这个最后的根据地,北京人将走向何方?”“我要高考网?有谁不让他们孩子高考了?回家考去呗。他们的网站不如叫我要成北京人儿网。或者我要户口网。”“个人觉得,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或者孩子是北京户口的外地人,肯定比北京人更反对开放户籍高考。尤其是那些买到户口的。因为他们是花了钱的,肯定更看重户口的价值。”
官方也担心异地高考户籍限制放开所带来的高考移民。据《京华时报》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曾撰文提到,一个正在准备托福考试的高三学生告诉她,在学校的政治课上,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异地高考问题,大部分同学认为,如果让这些外地学生参加高考,那是分享了本地人的教育资源,对他们不公平。
因此有人提议:“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主要是北京地方保守势力,有个别激进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公开表示反对。”“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尽量避免激化矛盾。”
异地高考改革真的动了京沪本籍考生的利益吗?我想大家大可不必如此担心和恐慌,特别是京沪等地本籍考生及其家长。问题并不会那么严重。果真高考户籍限制取消了,甚至全国高考分数线一样,对京沪等地本籍考生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和危害。据我所知,北京、上海的学生素质并不低,都是很聪明的,让他们与全国各地考生一视同仁参加高考,并给予双方相同的准备时间,他们绝不会输给人家。
我在北京上了4年大学,我发现我的北京同学就并不比我们差,他们只是表面上学科成绩低一点,但是他们的实际能力很强。比如英语,他们笔试比我们差一些,词汇量、试题训练不如我们;可他们听、说、读、写就比我们好。我们互相帮助,他们学电脑比我们早,上电脑课教我们;我们数学基础扎实点,上微积分课就教他们。这是因为他们高考分数线低一些,平时相对就少用点功夫在高考上,少学点知识(我是说考试用的知识;至于课外书、电影电视网络等,他们就看得比我们多得多、知道得多得多),多学点能力;我们高考分数线高一些,平时就对高考更重视,多学点知识,少学点能力。一旦全国放开,那就彼此调整一下,我们稍微多学点能力、少学点知识;而他们就多点知识、少学点能力呗。这不是很好吗?
再说,京沪的大学又多,在京沪本市录取的总数可观,到时还可以根据京沪考生总人数再增加一定的录取数量;且中国的大学已经扩招多年,由“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甚至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提议“宽进严出”),如今录取率是比较高的,又不是多年前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了,他们还怕没有大学读吗?而且还可以沿用或制订许多具体的旧或新的做法,如保送、破格、定向、名额照顾等等,那也是有利于京沪本籍考生的。还有,增加面试关,改变笔试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也会对京沪考生有利。
我倒认为,异地高考改革将会带来高考制度乃至教育制度的一系列巨大而深刻的改革和变化,而这些改革和变化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支持异地高考改革。毕竟,彻底、全面、真正的公平是大势所趋,是终极目的。而真正的公平肯定是最美好的,它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亏待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