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一个假期,那时我还是地方一所大学的年轻讲师,带着一帮男女大学生,到外地某少数民族聚居区采风实习。这是一个D族村寨,当时自然成了旅游景点,进去欣赏其歌舞表演是要买门票的,且门票价钱还不菲。而寨主也就是这个旅游点的老板,竟还是一位民间文学的研究生呢!此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曾参加过数次全国性的文艺活动并拿过大奖,许多电视台电台报刊都报道过他,也算得上是一介名人了。我对他的事迹早有耳闻,一直颇为佩服,这次亲眼见了,很想与他攀交。
民族歌舞表演会自然是这位研究生寨主担当主持人了。只见他左右逢源,照顾周到,用看似比较谦虚实则过于自信的口吻,大吹大擂着他与他的寨子、他的民族(更恰当说是他的家族),很有一些做作的成分,也许换一种诚恳、亲切、自然的方式更好。
这倒也罢了,歌舞表演告一段落后,接着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到处可见的观众参与性很强的一种游戏——“选新郎”。我们且看看这位研究生寨主在游戏中的做派。
我的一名学生有幸(其实更不幸)被挑选做了“新郎”,与“新娘”——该D族村寨最漂亮(真的么?我看很普通)的姑娘也就是“寨花”,开始表演所谓的“新婚大典”。他们被换上华丽喜庆的婚礼服装,喝“交杯酒”、互赠礼物(即“新娘”送给“新郎”一个价钱很低的绣球,并给其戴在脖子上)、“新郎”背“新娘”而“新娘”假装“哭嫁”……一道道环节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做下去。
其中最让观众开心、激动甚至眼红的环节,是“新郎”与“新娘”在一条假设为独木桥的又长又窄的凳子上相向走过去,为此他们必须面对面拥抱着才能完成。听着寨主那充满煽动性的解说、“新郎”那因兴奋而燃烧得通红的双脸(“新娘”倒是无动于衷,这样的“大场面”她可见多了,仅就今天而言,该男生就已经是她的第N个“新郎”了),大家不免热烈鼓掌,欢声雷动。我也挺为这个学生感到高兴。
可是,当“新郎”游戏结束后从舞台上回来时,我看他并不像刚才那样高兴了。于是他的几个同学七嘴八舌地盘问他,只见他很无奈地耸耸肩说:“原来他们是收钱的。”大家惊讶极了,又问:“他们竟然还收钱?收了多少钱?”“新郎”说:“50元钱呢!”大家都异口同声起来:“抱一下就花掉了50元钱,他们真是生财有道。这老板毕竟是研究生,很有经济头脑啊!”
从由主人(村寨方)强迫而不是我们(游客方)自愿的角度来说,50元钱的一次拥抱的确是太昂贵了;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若是一次真诚、深情、美好的拥抱,才值50元钱,又岂不是太廉价了?我想,我们这位既精明又糊涂的研究生老板还是失算了,如果换一种经营方式,其效果也许更好。
也就是说,主人不主动要钱,而是由游客自觉给钱。这样尽管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游客不会主动给钱,但也会有不少游客以比主人主动收费的标准高得多的数额来回报他们的。再说,即使游客都不这么做,但村寨的名声会更高,生意会做得更大的。总之,不管怎么样,换一种经营方式,对村寨都要利大于弊。
如果是主人强迫客人出钱,那这个拥抱,别说50元钱,就是5元钱也太多了;但如果是客人主动给钱,别说50元钱,就是500元也不算多。
(本文发布于《科学时报》、《中外少年》杂志等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