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子迟
李子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253
  • 关注人气:26,1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议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改名为《文化甜旅》

(2009-11-11 01:51:11)
标签:

余秋雨

文化苦旅

文化甜旅

李子迟

书评

文化

http://www.zmcn.cn/user/image/220801/big.jpg

我认识南方某省的一个很有个性、才情的老作家,前几年从原单位退休以后,就做起了“当代徐霞客”,这些年来用了大量时间,自费游览、考察了南方5个省区(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的西部几乎所有市、县(包括其所在地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公园景区、特色地方与人物),号称“湘西游记”、“桂西游记”、“川西游记”、“黔西游记”、“滇西游记”系列,基本上是采取步行、走访的方式,收集了无数资料,拍摄了很多照片,调查了各地各类许多人,撰写了数百篇、逾100万字的文化游记散文,并将其分成5卷,合为《西部游记》,准备找家出版社推出——对仅由一个人所从事的事业而言,这真可谓是一个颇庞大的工程了。然而,这位老作家的名气并不大,又不会炒作他自己,他的著作哪家出版社或图书公司愿意给他非自费出版呢?谁知道这本书能销售多少?(他以前的几本著作都是自费出版的。)商业社会,是绝对不会有纯粹的慈善家的。

这位老作家无奈、激愤、埋怨、难过之余,对我说道:“哎,我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苦旅’呢!余秋雨的那本《文化苦旅》,其实应该叫《文化‘甜’旅》才更恰当。他有什么苦呢?我才苦!”在场的另几位文人、学者也一致同意他的观点。

这个年代是只会羡慕成功者而不会同情落魄者的。可要是撇开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这位老作家的话还真有几分道理:

“我的旅游、调查、写作才真正叫做苦!我完全是自己掏钱,自己去的,旅途中基本上是只身步行,一路上爬山涉水,沐风栉雨,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经常没有钱用非常困难,多数日子有饥饿、冷热、疲惫、烦恼的打击,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昼夜兼程而缺乏睡眠、休息,人身安全也毫无保障,去的地方多系穷乡僻壤、蛮荒之地,有时还碰到被坏人偷、抢、骗、打、骂、被人敌视怀疑盘问奚落、丢钱丢东西丢文稿、毒野猛兽攻击、蚊叮虫咬、生病、摔伤、弄坏设备用具……诸多不幸的遭遇,苦得很呢!他余秋雨却风光、快活、得意、幸福得很,堂堂大教授、大学者、大权威、大明星,不管去哪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当地领导或组织厚请他去的,得到最高规格的款待,来回都是乘飞机头等舱、坐政府或公司的豪华轿车、住高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参加重要活动,有当地的领导、名流、富人、记者、美女、保镖陪同着,一路护拥,山呼海啸,千恩万谢,阿谀奉承,尊贵无比,热闹非凡,不但这一切免费,到临走时还要送他一个大红包——这不是‘文化甜旅’是什么?至于他在自己的文章里故作高深、卖弄玄虚、无病呻吟、空发议论,架子端得很大、调子拔得很高,显得感慨万千、忧患无穷,很有思考、体会,也很有深度、高度的样子,那不过是历来文人甚至是他个人的一种习惯、手段、技巧或者说通病、伎俩、阴谋罢了。”

我看过这位老作家写的文章,说句实在话,其质量即使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强不了多少,却也差不了多少。那真是要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要见闻经历有见闻经历,要知识有知识,要文采有文采,要思考有思考,要激情有激情。而且,也不能仅仅因为他的文章是写在余秋雨的后面,就说他是在走余的路子,是追随、模仿、沿袭余。其实,他两人的手法、风格、旨趣、追求大相径庭。

著名的上海余大教授秋雨先生的文学代表作——著名的文化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是一部超级畅销书,多少年来久盛不衰,洛阳纸贵,影响巨大,地位崇高。撇开作者本人的人品是非不论,这确实是一部好书,优点非常多,值得学习。但我在听了这位老作家的这一席话之后,开始对余大教授这本著作的书名产生了疑问:“文化苦旅”是否真的不妥,而要改成“文化甜旅”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