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四川人普通话李子迟杂谈 |
分类: 出版信息 |
http://www.517sc.com/bbs/UploadFile/2005-1/200512111252340738.jpg
首先,不管四川人与普通话有没有仇,反正我是与四川人没有仇的。其实,四川还是我最看好的省份之一。其实,我应该说还是原籍四川呢!大约200年前,也就是“湖广填四川”年代前后,正在大量湖南、湖北、广东人往“天府之国”四川迁移时,而四川的一支肖姓人却逆社会主旋律,来到湖南中部一些地区定居,这就是我的祖先。若干年前,当我还是一名乡下少年时,我们的一些长辈曾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前往四川修家谱呢!当今活跃在中国及四川政坛的不少肖姓人,或者各行各业的四川籍肖姓优秀人士,据说与我们200年前竟是一家人呢!甚至成都某大报一位名记,与本人竟还是同名同姓。
不错,四川话作为西南官话之一种,属于北方方言,还是普通话的基础,中国人一般都能听懂的。所以四川人不说普通话有其资本:“反正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我又何必一定要跟着你一样地说。”但是,若是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只说四川话不说普通话,总让人觉得太为妄自尊大,而且土气十足。在当今开放时代,一味让自己的方言代替普通话使用,总不是件太好的事情。有人戏说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难道说普通话真的就那么困难?
在人家欧洲大陆,十几个国家、十几种语言,还能勉强进行交流;而在我们中国,特别是东南省区(特别是福建),本来应该说是在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县、甚至一个乡境内,也都是中国人甚至都是汉族人,说的都是中国话甚至都是汉族话,但据说仅隔一座小山、一条小河,大家都很难交谈。这种情况就算不上是“与时俱进”了。
各地方言中其实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的,对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都有很大作用。一些乡土味很浓的小说(戏剧、影视片),其人物对话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方言,如具有四川特色的作家李劼人、周克芹、魏明伦,具有北京特色的作家老舍、邓友梅、刘绍棠,具有陕西特色的作家贾平凹、陈忠实、柳青,具有湖南特色的作家周立波、沈从文、古华,等等。我自己的一些小文章,投给报刊后,编辑发稿时把其中的“么子”、“冒得”(湖南方言)改为“什么”、“没有”,乍瞧是细节,但在我看来此文顿然少了许多光彩。我个人认为,中国若是消灭了方言,那是可悲的。但话又要说回来,问题主要是,假若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只说方言不说普通话,那也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我们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方言,在该说普通话的时候说普通话,在该说方言的场合说方言,岂不是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不管我们说的方言是一般人都能听懂的四川话,还是一般人都听不懂的闽南话;不管我们是政界要人、大腕老总,还是教师文人、贩夫走卒,其实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对于接受过一定文化教育包括普通话训练、见识过一定世面与有过一定交际机会的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来说,这并非难事。
关键在于我们都会说普通话——几年前我在北京念大学时,我们班普通话说得最好的还是一个成都的女生;但我们不爱说。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呢?只是在少量的、有限的时候、场合说几句普通话就这么难?我再问一句:如果说我们与普通话无仇,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也是“与时俱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