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这里主要是指,对过去那些经典的、著名的、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文艺作品、史诗著作,在改编成影视剧或相似的文艺作品时,应尽量忠实原著。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还是尽量谦虚点、扎实点好。尤其是在文化艺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领域,最好是严谨点,老实点;还是以探讨真理、表达思想为主,别去追求哗众取宠、花里胡哨、故弄玄虚,让人大吃一惊(“某君今天早上在路边看到一堆牛粪,大吃一斤(惊)”),却又不明所以,最后大呼上当——那你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我们常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那点本事,最好别乱改编。有那点本事,也最好尽量不、或尽量少改编。也就是说,你要么就不改,要改就改好。既要改,却又改得不好,眼高手低,不自量力,肆意而为,那就很让人耻笑。可我发现(经过了大体统计),现在已有的作品,还是既要改,却又改得不好的,占大部分;没有改,但总体水平一般的,其次;没有改,而且非常好的,再次;既改了,又改得非常好的,最少。
这些作品主要包括:古典名著、金庸小说、经典民歌等。
在西方,还是有许多尽量忠实原著的经典之作,即原著和改编的作品几乎没什么不同,而且又都很优秀,如莎士比亚戏剧和电影《哈姆雷特》、托尔斯泰小说和电影《战争与和平》、大勃朗特小说和电影《简爱》、小勃朗特小说和电影《呼啸山庄》等。有些改编之作甚至不但忠实了原著,还比原著更精彩,更有影响,如电影《乱世佳人》、系列电影《哈利波特》等。
要是既改了,又改得好,那当然不简单。如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香港电影《东方不败》,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周星驰“无厘头”代表性影片《大话西游》等,根据玉娇龙故事(包括王度庐、聂云岚等人的小说)改编的《卧虎藏龙》(李安导演)等。
要是改得不好,还不如不改。根据曹雪芹小说《红楼梦》改编的中央电视台80年代5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王扶林总导演),尽量忠实原著,表演也好,就很经典。
如今,传说以风格艳丽却过于虚幻著称的大陆女导演李少红(其代表作是《大明宫词》),要由她来执导新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她是一定不会忠实原著的。那么,她再有自己的一套,搞得再艳丽、新颖,或者表演、细节、场景、摄影、台词之类再有可圈可点之处,却因为虚幻,因为离原著太远,因为功力毕竟有限,到时不会惹来大量观众严厉的批评才怪呢!
央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也都尽量忠实原著,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杨洁导演的《西游记》,刚开始几十集还是很好的,后来的续集却越来越怪异,也越来越差了。胡玫导演的《汉武大帝》,故事尽量按照《史记》和《汉书》等信史的记载来写,非常真实和符合,值得推崇。
相反,张纪中系列的改编金庸小说的央视连续剧,既要改,改得又不好,实在被人批评得厉害。其中尤其《笑傲江湖》最差,《射雕英雄传》也不怎样:观众老爱它与80年代的香港版的《射雕》(黄日华、翁美玲主演)对比,人家既能基本上忠实原著,表演又好,你当然就被比下去了。
对于金庸小说,确实,若是改得不好,还不如尽量忠实原著。在这里,忠实原著才是更重要的,而表演还在其次。可实际上,由金庸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大部分都并不是很忠实原著。而反映最好的,还是尽量忠实原著的80版香港《射雕》。同样由黄日华主演的90年代香港版《天龙八部》,虽然逊色于《射雕》,却也能尽量忠实原著,也还可以。其他大部分还是改了的,而且是改得不好的,所以质量也有问题的;除了《东方不败》等确实改得好的个别作品外。
对经典民歌、山歌、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的新改编(这些年,改编经典老歌词曲,用流行音乐、摇滚乐来唱,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也存在类似现象。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是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改编的,原作的句子多美,可谱的曲却很难听。宋祖英改编《浏阳河》而唱的《又唱浏阳河》还是不错。齐秦、齐豫根据电影《刘三姐》插曲《山中只见藤缠树》改编的同名歌曲也不好听;而斯琴格日乐同样根据电影《刘三姐》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改编的同名歌曲就还可以。刀郎翻唱王洛宾的西部民歌,也挺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