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俗话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又说:“谁不说俺家乡好。”“老乡见老乡,心里喜洋洋。”“家乡”、“家乡人”,原本都是非常美好的字眼;可是,我爱自己的家乡,但并不爱自己的家乡人——我的父老乡亲们。我爱家乡有我的理由,我不爱家乡人也有我的原因。
我爱家乡,像任何一个人一样,其实是不需要理由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评论家程德培语),我怎能不爱它?哪怕是穷山恶水,我也爱它。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本能的。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中部偏南地区,衡阳市下属某县的一个最偏远的山村。山青水秀、煦日银月、云霞万千、四季分明,自然风光还是不错的;但是,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落后,老百姓非常贫穷,社会面貌令人伤感。这是一个极普通、平凡的中国农村,“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八个字与它根本没有关系。可我仍很爱它,它是为了理想与事业一直在异乡彼地奔波、打拼的我始终魂牵梦萦、至爱至盼的一方领土。它见证着我的童年、我的过去、我的成长、我的追求;我是吃它的粗粮、土菜、山果,喝它的泉水、米酒、清汤长大的,是在它的烈日飞雪、鸡鸣犬吠、炊烟袅袅、方音酽酽中长大的;它是我的精神归宿、情感渊薮、生命家园,它让我稔熟于心、充满眷恋,并且感触深沉、缱绻不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云:“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艾青诗中云:“为什么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我爱家乡,这种爱是毫不羼假的,是从不减弱的,是永不改变的。
但我不爱家乡人,这还不仅仅在于我的家乡人文化落后、精神愚昧,因而没有头脑、不思崛起,因而老是贫穷、萧条;在这方面,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还只是次要方面。“哀”也好,“怒”也好,毕竟尚未到“不爱”的地步。其实,如今我的家乡人已经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甚至有较好的经济头脑了。他们也开始在“与时俱进”,以调整经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注意享受。他们之所以仍然贫穷、落后,除了官家、时代等制约,除了地域、基础等劣势,说不定还与他们自身的这些已经进步、正在进步的“优点”有关呢!那是为什么呢?那就是他们的世俗、世故、势利,一种非常狭隘、短浅、冷漠、功利的“一元价值观”,也就是为鲁迅先师所屡次唾弃过的“乡愿”——而且这“乡愿”在当今时代还有了新的内涵、阐释,新的特征、表现。中国老百姓曾经的善良宽厚、老实本分等美德似乎已荡然无存,他们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不讲原则、没有标准;只接受权钱观念、只承认个人利益;只知道一时的享受、不思考社会的真相;欺弱怕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目光短浅、内心狭隘、感情冷漠、功利至上。帮他们的,他们不理解;欺压他们的,他们反而羡慕之。我想,你穷点就穷点吧,没文化就没文化吧,这倒好办,清寒也能过日子,文化差点也不会让人瞧不起,可是你为什么还要这样世俗、世故、势利呢?这叫我还怎么愿意爱你?
我爱家乡,它让我与家乡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不管如何飘洋过海,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让我魂牵梦萦、至爱至盼;我不爱家乡人,家乡人的种种丑陋成分、家乡人与我的种种冲突和隔阂,又让我不想回去、不敢回去、不好回去,在空间距离乃至心理距离上同家乡、家乡人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我生长在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本来我也同样爱我的家乡人。我的父老乡亲们,你能不能尽量纠正你的假恶丑的成分,变得尽量可爱点,让我也能多爱你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