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稷王庙

标签:
杂谈万荣稷王庙 |
分类: 旅游杂记 |
养在深闺人未识
10月6日,这个国庆长假已近尾声,午饭后女儿说:距离我们不远的太赵村的稷王庙将建成4A级景区,提议我们去看看,随即就有了这次太赵之行。
其实稷王庙我早有所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稷山师范上学时,就经常到位于稷山县城西街的稷王庙去浏览,那时的稷山稷王庙还没有建为景区,众人可以随意出入,当时因为我以及我的同学们对稷王以及稷王庙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大多是在稷王庙中往来徘徊,走马观花,拍拍照而已,后来,回到万荣工作后,才听说万荣也有座稷王庙,在南张乡太赵村,且以“无梁殿”著称,虽然距离我的居住地不远,但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缘一睹真容,今天算是可了却这桩心愿了。
万荣稷王庙位于南张乡太赵村,距离万荣县城大约七、八华里,车程需要十多分钟,没有想到的是,它坐落在村中一条逼仄狭窄的巷道里,被周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院落包围着,与我想象中的宽阔、宏伟,气派不凡,大相径庭,给人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
可能是因为稷王庙前巷道特别狭窄的缘故,所以,当我步行到山门前时必须使劲的仰视,才能看到门楣上那块蓝底金色的牌匾“稷王庙”,颇有点皇家的气派。在山门两侧的柱子上挂着一幅隶书的对联,上联为:“耕而食,凿而饮,相传中古遗风尚留村社”,这是对稷王功绩的歌颂,下联是:“春有祈,秋有报,愿与故乡父老同拜神旗”,这是后人对稷王的敬仰。

万荣稷王庙现存着两幢建筑,一幢是戏台,一幢是大殿,都坐落在中轴线上。跨过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幢戏台的背面,十分普通,只见有一门洞可通戏台之上,绕行到戏台之前,只见其建在高台之上,面阔三间,灰瓦朱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檐下那华丽的木雕,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最为醒目的是台前两根方形石柱上的对联,西侧是:“教稼得人,解愠阜财歌宝德”,意思是后稷教人稼穑,深得民心,既解决了百姓的贫困疾苦,又增加百姓的财产收入,所以我们要歌颂他的恩德;东侧为:“庆丰作乐,吹豳饮蜡了钧天”,意思是老百姓庆祝丰收,演奏音乐,既吹歌豳,又饮蜡酒,为的是与天同乐。这幅对联正好和戏台后面两洞侧门门楣上的“阳春”、“白雪”相对应,意思是春天的耕种从这里开始,冬天下雪时人们在这里欢庆丰收。据记载,这个戏台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后拆毁,现存的戏台为1921年重建。

与戏台遥相对应的就是祭祀后稷的正殿,即最负盛名的无梁殿。远远望去,只见其坐北朝南,矗立在一长方形的台基上,殿宇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一条正脊平缓伸开,四条斜脊飘逸四方,好似一把张开的大伞,给人以庄重宏伟之感。据殿内最近几年的发现记载,此殿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重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为我国仅存的唯一一座北宋庑殿顶建筑,想想算来,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当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曾在宋朝建筑专业书《营造方式》看到了万荣的稷王庙——唯一的北宋单檐庑殿顶建筑,他们曾连续三次(1933年,1934年,1937年)来山西考察古建,但都因县域划分的变更和记载时间的不详而没有找到这座庙宇,所以,铸成了两位建筑大师终生的遗憾。
移步走近殿前,只见在其殿门门楣上书写着五个金灿灿的大字“为天地立心”,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两侧则镌刻着李英明撰写的对联:“步神农氏稼穑立新耿耿民心悬朗月;登无梁殿圭冕炫辉赫赫功德比凌烟”。在其殿内右侧廊下有一口大钟,为宋宣和四年所造,走上前,细看说明方知,原来稷王庙内也有一口大钟,但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砸了,现存的这口钟是村里普照寺的,那里改成小学后,这口钟被移到了这里。
走进殿内,正中央供奉的稷王塑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令我好奇和急于想知晓的是,为什么此殿被称作是“无梁殿”?仰视、逡巡良久,方才醒悟,原来在这座面阔五间的大殿内,还有三间主殿嵌在大殿中央,大殿外墙好似包裹一样环绕主殿一周,因此,在大殿和主殿间形成了一条开放式的回廊,人们可以在其间环绕行走。正因为有此三间主殿嵌入的承托,所以,整个大殿没有贯通的横梁,这就是被俗称为“无梁殿”的来由。

最后,我来到稷王庙东西两侧新建的厢房,其中陈列的是《后稷文化展》和《农耕文化展》,从中可以了解到,后稷出生于稷山,为周朝王族的先祖,姓姬,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嫡长子。后稷曾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后世尊称其为稷王,所以说他是农耕业的始祖。相传后稷曾在万荣和稷山相交的山中教民稼穑,因此,此山被称为稷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