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之行》(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标签:
杂谈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
分类: 旅游杂记 |
从黄鹤楼东门出来,左顾右盼的跨过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马路,向东行不多远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南麓阅马场北端的武昌起义旧址而建立的。
从阅马场的西侧径直走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首先引人注的是耸立在大门前的孙中山铜像,只见在麻石砌垒的锥形底座上塑立着一尊赭褐色的孙中山立像,他穿着民国时期传统的长袍,左手拄着文明杖,右手执着圆形礼貌,仪表庄严,神态安详,目光炯炯,直视远方。据记载,这尊铜像是中华民国政府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31年建立的,想想距今已经有93年了。

在孙中山铜像的背后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大门,在大门之上最为耀眼的是两面迎风飘扬的“铁血十八星旗”——它是武昌起义时国民革命军的军旗,呈正方形,红底正中缀着一黑色的大九角星,在九角星的九个角顶和角心处镶嵌着十八个金黄色的小圆星,其中的红、黑色寓意着铁血精神,九角星代表着九州大地,18颗黄色小圆星代表着当时关内十八个省联合起来的炎黄子孙,总之,它象征着国民革命军用武力推翻清朝政府的决心。

走进大门,迎面就是一栋红墙红瓦,气魄宏伟的二层“红楼”,其正中书写着五个大字——“鄂军都督府”,其状似西方议会大厦,呈“山”字形,上层顶端建有教堂式的望楼。原来,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革命党人就进驻这里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并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因此,这栋“红楼”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按照纪念馆指示牌的指引,进入大门后,我们首先右折走进西配楼,在这里临时陈列的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朱德总司令——“矢志初心,终身为党服务”展览,它用图片和文字形式展示了朱德一生“矢志报国为民,终身为党服务”的光辉历程。
从西配楼出来,沿着指示牌绕行到“红楼”后面的二层灰楼,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议员公所,在这里设置着两项“陈列”:
一是“湖北谘议局史迹陈列”,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湖北谘议局的史事,它以照片、图表、实物等形式,介绍了湖北谘议局成立的过程、组织结构以及建筑格局,原来湖北谘议局是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始建于1909年底,竣工于1910年9月,主体建筑为谘议局议场,即现在的“红楼”和它后面的灰楼,即议员公所,也就是议员居住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湖北谘议局的复原陈列,它通过实物和房间的布置对当年议员起居室、议长会客厅、谘议局办事厅等活动场所进行了复原,再现了湖北谘议局议员的工作状况和生活情景,特别还原了1912年4月孙中山访鄂时,鄂军都督黎元洪宴请孙中山的场景。
另一是“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影像等形式,分为四部分——“风动汉上”,“武昌首义”,“走向共和”,“复兴之光”,全景式的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中我们可以领略惊心动魄的武昌起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湖北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政府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随着人流,我们从“红楼”的东侧进入“红楼”的内部,这里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为载体复原了当年鄂军都督府的机构和格局,有悬挂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孙中山曾在此演讲,黎元洪在此就任都督的“会议厅”,有商讨战略战术,部署战斗计划的“谋略会议室”,有杜锡钧挂帅负责发布军令,调遣军队的“军令部”,有革命党人孙武领衔的负责军务的“军务部”,有革命党人胡瑛主掌外交事宜的“外交部”,有召集文武人才,襄助军政的“招纳处”,有汤化龙主持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的“民政部”......总之,通过具体的实物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复原了当年鄂军都督府的场景,让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我们走进东配楼参观了“百年记忆——辛亥文物珍品特展”,诸多辛亥革命时期的旗帜、字画、牌匾、瓷器等文物进一步佐证了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伟大。
回望气势恢宏的“红楼”,回望宋庆龄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牌匾,回望巍然耸立的孙中山铜像,我真切的感到,这里既是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点,也是中国共和纪元的开端,确实值得敬仰和膜拜!

前一篇:鄂之行(一)——黄鹤楼
后一篇:《英国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