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陵兵马俑

(2024-08-13 16:25:25)
标签:

杂谈

秦始皇兵马俑

西安临潼

分类: 旅游杂记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
     6月29日早,与妻女驾车去西安,中午办完事后,一同赴临潼,陪妻女再游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
这是我第三次游览兵马俑了。记得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初,那年我一人搭乘公共汽车辗转河津、韩城、铜川去陕西黄陵县送题,送完题后,我从黄陵乘火车到西安,再换乘汽车返回万荣。途中,我特意到临潼下车,独自游览了向往已久的兵马俑。那次兵马俑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震撼,尤其是初进入一号坑时的那一瞬间,看到那排列整齐的阵容和气势恢宏的场面,让人有倒吸一口冷气的震惊,那种独特而鲜有的感觉,至今依然令我记忆犹新;第二次到兵马俑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因为校长培训班考察的缘故,我亲自带队到兵马俑,一行约四五十人。那次可能是重游,没有新鲜感的缘故,也可能是带队责任的压力,兵马俑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唯一留在记忆中的是,我当时在售票口给所有人买的门票,价格是90元,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昂贵的数目。
这次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徐徐抵达兵马俑停车场时,第一感觉是好像陌生了许多,即,找不到当时的场景。原来,兵马俑扩建了,像很多著名的景点一样,在主景点外,增加了许多辅助设施,如,停车场、商业街、观光车等。
顶着午后的烈日,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通过检票口,走了很远的一长段绿树浓荫的景区小道,才来到当年的停车点,即一号坑的大门口。
秦陵兵马俑位于临潼秦始皇陵东的1.5公里处,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现今发掘的三座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其坑里是用陶土制成的兵马形状的殉葬品,有士兵、战马、战车等,显示着秦始皇当年的威武和死后依然拥有的荣耀。秦陵兵马俑

一号坑是最早被发现的一座俑坑,1974311日当地一位姓杨的农民在挖井时挖到了彩绘的陶俑碎片,由此揭开了封存千年的兵马俑。今天再次走进一号坑,已没有当年的震撼之感,油然而生的是对它的状况和性质的关注。一号坑是三座俑坑里规模最大的一座,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大方阵,其中有八千多个兵马俑,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大有排山倒海,所向无敌之势。1976年发现的二号坑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呈曲尺形,其中的兵马俑是由战车、骑兵混编组成的四个方阵,完整的再现了进可攻,退可守,整齐有序,无懈可击的秦军阵容。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呈凹字形,从其内部的布局来看,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好似古代的司令部,所以说三号坑应该是一、二号坑的指挥系统。

可能是因为有前两次游览秦陵兵马俑印象做铺垫的缘故,所以这次游览最直接、最大的感受是:

一、景区面积增大。兵马俑景区面积的扩大从停车场就可窥见一斑,据我目测估计,兵马俑的停车场可同时停放百十辆;再者从停车场到检票口就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再从检票口到一号坑门前,更是一段曲曲折折,遥不可及的观光道。尚有观光车在检票口供游人乘坐,可见其路程之长,面积之大。记得前两次我来时都是将车停在景区门前,通过了检票口,行不多远就是一号坑,而今从检票口到一号坑恍若又是一个景区。

二、发掘建设不息。这次游览无论是在宽阔宏大的一号坑,还是在深入沟壑的二、三号坑,随处都可看到正在发掘的场景,有的正在修补俑人,有的正在挖掘找寻,有的正在翻土更新,像三号坑竟然有三分之一处被护板遮拦,难以看到全景,像二号坑可能是正处于挖掘状态,坑中不见兵马俑的踪影,还有像铜车马陈列馆因为装修,处于禁止入内状态,这一系列的发掘、修补、维修状况,名义上好像是给了游客近距离观赏发掘过程的机会,其实是大大影响了游览效果,要知道,游客不是在考古而是在欣赏,游客注重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三、商业气息浓厚。似乎是一种通病,国内的著名景点都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秦陵兵马俑也是如此,从停车场到检票口,肆意兜售纪念品的小商小贩络绎不绝,一二再,再而三向游客自荐的导游更是应接不暇,无序的骚扰使人心烦意乱,情绪低落;游览完毕,按照固定的路线走出兵马俑,必须经过一条鳞次栉比,吆喝声四起的商业街,方可到达停车场,这样的路线设计,增加了游客徒步的长度,完全是赤裸裸的借助兵马俑“谋利益”。

秦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本应是我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而今却因浓浓的“钱”味,令人有些生涩和厌烦!

秦陵兵马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第二十条》
后一篇:电影《默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