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面桃花》

(2023-05-10 09:56:09)
标签:

格非

人面桃花

江南三部曲

分类: 读书感觉
追寻人面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之一《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
读格非的《人面桃花》或者说“江南三部曲”的原因有三:一是它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5年);二是它的作者格非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当属学者型的作家,我一向对这类学者型的作家崇拜且颇有好感,如,康震(北京师范大学)、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杨雨(中南大学)等;三是据介绍,它是一部叙写百年家族史的小说,可与《白鹿原》相媲美。
《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开卷之作,介绍说,它是以晚清末年、民国初年为背景,叙写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走上革命道路,实现“大同世界”的传奇人生。但我读完后,感到非常的迷茫,因为在我脑海中,既没有树立起官宦小姐陆秀米“人面桃花”的美丽形象,也没有滤清陆秀米走上革命道路,实现“桃花源”梦想的动机和过程。
有好事者把陆秀米的革命动机或者说是革命蓝图归咎为是她对父亲《桃源图》的迷恋,从张季元留下的日记中“领悟了革命党人创立大同世界的动机”,从王观澄的花家舍看到了桃花源的希望,其实,认真读来,书中对她父亲发疯的《桃源图》没有一丁点的叙写和描绘,也就是看不到陆秀米对《桃源图》迷恋的情结在哪里?进一步说就是没有叙写出触发陆秀米投身革命的动机在哪里?再着,从书中张季元断断续续的日记来看,主要体现的是张季元对陆秀米一厢情愿的痴迷和爱恋,就是陆秀米在看了张季元的日记后都感叹道:“张季元啊张季元,你张口革命,闭口大同,满纸的忧世伤生,壮怀激烈,原来骨子里你也是一个大色鬼呀。”这既是陆秀米对张季元日记的真实感觉,也说明了张季元断章片语的日记并没有对陆秀米形成革命的动机;至于王观澄花家舍式的“桃花源”,陆秀米只是匆匆的一瞥,其中的内在机制陆秀米根本一无所知,怎么会对她形成革命的动机?还有,在我看来陆秀米的革命过程应该是陆秀米传奇人生的重点,而在书中作者却以建立“普济学堂”一笔带过,尤其是陆秀米如何从一位普通女子转变为革命者的关键节点,作者用一句从日本东渡归来即形成了转折,这不但让人对陆秀米身份迅捷的转换茫然,而且感到作者有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
通观全书,我觉得本书有两大弊端:
一是视角紊乱。本书除了第一章是以主人公陆秀米的视角来叙写十五岁的她在普济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外,其他三章的视角都发生了不可理喻的改变,且每一章的故事重点或者说是中心人物都莫名其妙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主人公陆秀米被边缘化了,如,第二章“花家舍”其重点是在叙写了花家舍轰轰烈烈的一场劫难,陆秀米不过是这场劫难中的一个点缀,其内容与她基本无关;再如,第三章“小东西”是以老虎的视角来叙写陆秀米的儿子“小东西”以及众人在普济的生活状况,而成为普济学堂校长的陆秀米只是这一章可有可无的背景而已;还如,第四章“禁语”叙写的是陆秀米出狱后,宅居普济阁楼与仆人喜鹊在一起的生活,但本章却以喜鹊的角度来写秀米,写秀米“禁语”的原因,写秀米终老去世,给人的感觉是本章对陆秀米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正面立体的说服力。所以,我感到,格非对本书的构架和立场有问题,时常偏离了主角和主题,模糊了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不是将主人公陆秀米晾在一边,就是当成叙写的辅助,读来使人一头雾水,人不知所云,这充分说明作者在把控小说整体结构上的能力不足以及在叙写方式上的有悖常理。
二是文不对题。全书共四章,结果是章章的标题与内容不符,第一章的题目是“六指”,主要写的却是秀米在普济的生活,“六指”只是隐晦的露了一面;第二章的题目是“花家舍”,所写的地域却不是花家舍,而是花家舍旁的一座小岛,陆秀米和韩六在这座小岛上的生活状况;第三章的题目是“小东西”,指的是陆秀米的儿子,而主要叙写的是管家宝琛的儿子老虎眼中的人和事;第四章的题目是“禁语”,指的是陆秀米革命失败后自我惩罚,不说话,而这一终章却从仆人喜鹊的角度来叙写,絮絮叨叨了喜鹊身上发生的好多事。
有人评价本书“通过简单写出了复杂,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写实达到了寓言的高度”,我有同感的是,作者确实把一位“人面桃花”的江南女子投身革命的简单动机和清晰过程,写得复杂而混乱,让人在读中或顾此失彼,或茫然无措,难以切中其中的要害,而仅凭引用的几篇日记和对人物的简单注释,就说明其在“写实”,且“达到了寓言的高度”,这是我不敢苟同的,或许这与我浅薄的认知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