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2022)

标签:
杂谈2022读书总结 |
分类: 读书感觉 |

2022年,我共读了12本书,约230多万字,具体书单为:
1、《挪威的森林》(日本)(村上春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2月)25.3万字
2、《暂坐》(贾平凹)作家出版社(2020年9月)21.7万字
3、《在印度河上游》(毕淑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13.8万字
4、《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孔冬梅)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 15万字
5、《侍母记》(王锡义) 团结出版社(2021年11月)
17万字
6、《我的非常闺蜜》(冉甲男 )新星出版社(2010年)15万字
7、《冰河》(余秋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2月)20万字
8、《成功的失败者》(王充闾)青岛出版社(2015年1月)25万字
9、《情感狱》(阎连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26万字
10、《哭泣的骆驼》(三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10月)21万字
11、《月亮与六便士》(英国)(毛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3月)15万字
12、《亲爱的三毛》(三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16.5万字
这12本书大约可分为五种类型:
当代小说4本。
《暂坐》是贾平凹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网上沸沸扬扬,一片赞誉,被称作是贾平凹继《废都》之后的又一部都市题材小说,但我读后,却感到很散乱,主题不明,脉络不清,线索错综复杂,人物形象模糊,可能是人物众多的缘故,也可能是想要表达的太多,所以,商洛人叙写的点很多,但没有一点让人感同身受,或者是不同凡响的,曾使我一度萌生这样的“邪念”——虽然贾平凹被称为是可与陈忠实、路遥比肩的三驾马车,但这本书不但让他拉开了与陈忠实、路遥的距离,而且让我对他的作品不想再读。《我的非常闺蜜》是内蒙古青年女作家冉甲男的一部青春先锋小说,读它的缘由是一位网络写手的推荐,但读后也没有在我内心掀起什么波澜,我想,可能是年龄代沟的缘故,也可能是她所描写的生活与我的生活相距太远,还可能是虚拟浮夸的成分太多,总之,读中就感到厌倦,不时的冒出放弃之念,支撑着我硬着头皮读完后的原因是买书时花去的那二十多元钱。《冰河》名义上是余秋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是余秋雨用小说和戏剧的两种形式讲述了同一个有关“冰河”的故事,这个故事比较俗套,是传统戏剧中诸多故事的嫁接。虽然余秋雨将其定义为是“一部爱情故事”,但我觉得它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嘲弄和对人性虚伪的鞭挞,更多的是他在历经现实劫难后的自卫。《情感狱》是阎连科早期的一部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性和纪实性,虽然阎连科坦言其中凝聚了他“成长中许多最为真挚的情绪”,写作时“曾经不停地微笑、呢喃或流泪”,但给我的感觉是不算很好看,特别是过多、过剩、过余的景物描写,影响了阅读的衔接和快感,相对于他后来的许多小说如《坚硬如水》,《为人民服务》,《受活》等要逊色了许多,这本书的不快,让我对计划阅读他的一系列书籍打上了问号。
外国文学2本。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之一,它貌似讲述了三位青年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其实是对人生生死命题的阐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是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本书读来总是给人以伤感和迷离,甚至忧郁和压抑的感觉,但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思考和启迪。《月亮与六便士》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之一,它是英国作家毛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似乎得到人们一致认可的是,男主人公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月亮”,不惜抛弃现实中满地的“六便士”精神的颂扬,但我读后的感觉与人们的认知或者说是与作者表达的主旨截然相反,我觉得作者所述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不负责任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见,或者说是为了满足个人不切合实际的愿望,抛妻弃子,游荡江湖,说什么“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试想若没有“六便士”,就是天空挂满了月亮,他只能望月兴叹,郁郁而终。我觉得本书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没有认清生活的本质,或者是对人生实质的本末倒置。没有物质,何谈精神,精神固然是生活明灯,但没有物质做基础,精神的明灯怎么能点亮。
三毛文集2本。
三毛是中国当代文学绕不开的一页,她的人生是一个传奇,我把她列为我必读的作家之一,一方面是想寻觅她被众多读者追捧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想从她的作品中找到她传奇的神秘。《哭泣的骆驼》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亲历记,其中,有潇洒的《逍遥七岛游》,有幽深的《收魂记》,还有她救助的《沙巴军曹》,同情的《哑奴》和一面之交的《搭车客》,最为平实的就是《大胡子与我》,是三毛对她与荷西婚姻生活的记述,最为震撼的就是《哭泣的骆驼》,通过一件事和三个人,与其说是“哭泣的骆驼”,不如说是“哭泣的人”,更准确的说三毛在为她在撒哈拉沙漠的亲历和目睹而哭泣。《亲爱的三毛》是三毛与读者互通、互动的一本书信集,读着有些零碎和散乱,但细细品读会感受到三毛对人生,对社会,对婚姻等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可以说是三毛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为直接地呈现,从中让我看到了三毛的豁达、通透和理性,根本没有走向轻生的悲观和无奈,这越发挑起了我对三毛最后自缢的疑惑!
散文集2本。
《在印度河上游》是我对毕淑敏的继续延读,本书是毕淑敏对她在青藏高原当兵的回忆,按照她的话来说,她把“一生中最活泼、最清晰、最健康、最敏锐的年华,稀释在高原缺氧的空气里,沉淀在冈底斯喜马拉雅喀喇昆仑的石缝里了”。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记述的是她作为“女兵”初次进藏的感受,第二部分“情系昆仑山”是她对“印度和上游”,对西藏,对军营念念不忘的深情,第三部分“圣洁女天使”是她对首次从医经历的回顾。《侍母记》是我姐的同学王锡义的一本散文集,大致可分为亲情篇、生活篇、读书篇和游记篇四类,我觉得其写法颇有老舍的风味,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意境深远,也兼有刘震云的恣意洒脱,荡漾不羁,其特点可归结为:在记述的内容上务真,在表达的主旨上求善,在写作的手法上唯美。
名人传记2本。
王充闾是我仰慕和崇敬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以散文见长,没有想到的是我读他的作品是从他写的一本传记开始。《成功的失败者》是他对他的老乡张学良刻意而为的一本传记,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传记,王充闾用他擅长的散文笔法为中国现代史上这位特立独行,非同一般的“少帅”书写了传奇,虽然没有一般传记的详尽和系统,但其敏锐的捕捉到的闪光点足以令人惊异,再加上他妙笔生花的文字,让我在读中充分享受到美感和快意,所以,在读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不敢动笔,迟迟写不出读后感,总感到尚未参透其中的奥妙和玄机,这是我多年读书以来鲜有的,自然的,不得不将这本书列为重读的篇目。《翻开我家老影集》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孔冬梅所著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本书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她独特的视角和殷切的情感,所以,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和老生常谈的理论,而是充溢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深切爱戴的思念,从中我看到了伟人的另一面,感受到了伟人和他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不失也是对伟人的另一种怀念。
有人说,书是人类最好的营养品,又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有人说,书是人类财富的源泉,但我觉得,书是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生的梦想屋,它汇集着感性的认知,存贮着理性的智慧,散放着迷人的芳香,所以,我要继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