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潇湘之行(三)

(2022-08-08 11:28: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旅游杂记
岳麓山和岳麓书院
从君山岛出来大约是12点多,我们没有停息就驱车直奔长沙。
在长沙市中心的岳麓山下,我们品尝了长沙的名吃“茶颜悦色”和“臭豆腐”后,就从岳麓山的东门进入,开启了攀爬岳麓山的行程。潇湘之行(三)

拾阶而上,经过“岳麓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志牌,路过“新民学会旧址”的标识,就是蜿蜒崎岖的柏油盘山路,在我的想象中海拔300多米的岳麓山用不了多长时间,走不了几步,哪知,累得我们气喘吁吁还是不见尽头,大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心情迫切,体力困乏的煎熬,我们才到达了岳麓山的山顶——城市爱情高地——“悦麓森林”,这是一片供游人吃喝玩乐的服务驿站,其中有标志岳麓山海拔高度为300.8米的纪念雕塑,有可俯瞰全市的观景台以及“永结同心”的爱情许愿锁等等。因为我们的目的地是岳麓书院,所以在此没有敢多停留,就乘坐上去岳麓书院的景区车直达岳麓书院。
或许是我们事前攻略的疏忽,没有想到景区车直达的是岳麓书院的后门,我们随着人流穿过古色古香的后门,沿着崎岖的石阶下到底,矗立在眼前的就是岳麓书院的藏书楼。我们顺着石铺小径在里面盲目的逡巡了一圈,才找到了岳麓书院熟悉的、标志性的大门,这才开启了岳麓书院的正式之旅。
说对岳麓山大门的熟悉是因为经常在书本上看到它的图片,特别是当我看到大门两旁那副极具震撼力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时,内心不由的升腾起一股感动的暖流,据说,上联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潇湘之行(三)
在大门的前方有一“凸”字形的舞台,就是有名的赫曦台。据记载,公元1167年,朱熹应张轼之邀来岳麓书院讲学,经常与张轼相约登上岳麓山顶观看日出,朱熹便将观看日出的地方命名为赫曦,有光明盛大的意思。后来,张轼在岳麓书院大大门前专门修筑了这座舞台式的赫曦台以作纪念。在赫曦台上的两壁有巨大的“福”“寿”二字”,据传是一道人用扫帚蘸黄泥而书写,因此被誉为是“仙迹”。在赫曦台的正中央,立有一块屏风,上书着朱熹、张轼的联句和毛泽东、王守仁的诗。赫曦台两侧的柱联——“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是对岳麓书院的褒扬。
穿过挂有宋真宗所赐的“岳麓书院”的大门,就看可看到有些朴素的二门,二门的门额上也挂着一块牌匾——“名山坛席”,“坛席”是席位的意思,岳麓书院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表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门旁的对联是:“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意在阐释岳麓书院的地理位置,掩映在浩瀚苍翠的林木里,隐藏在地阔物博的山麓中。据说,上联出自《尚书》中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出自《史记》中的“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圣君子”。在二门的背面也一块匾额——“潇湘槐市”,意思是岳麓书院是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
跨过二门,就是岳麓书院的中心——讲堂,只见在讲堂的檐前挂一白底黑字的匾额——“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它出自于《汉书》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寓居岳麓书院的半学斋,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对他思想的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讲堂大厅的中央还悬挂着两块鎏金的木匾,一块是“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在公元1687年春所赐,它的意思是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的天命之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另一块是“道南正派”,是乾隆皇帝在公元1744年所赐,它是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重要地位的肯定。
讲堂的核心作用就是讲学,因此在讲堂正中设有约一米高的讲坛,上面摆两把红木雕花座椅,常常是两位老师就一个话题展开辩论,下面的学生也可参与其中。事物越辩越明,“辩”可能就是当时最主要的教学方式。由于岳麓书院是民办学校,所以它不同于官办学校,它的主要标志就是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到这里来进行自由讲学,这也充分体现了岳麓书院“百家争鸣”的特色。
在讲坛的后面有一块木质屏风,上面嵌刻的是张轼撰写的《岳麓书院记》,这其实就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在讲堂正面两侧的墙壁上,有四块石碑,刻写着“整、齐、严、肃“四字,据记载为清代欧阳正焕所题,后来这四字被定为湖南大学的校训。同时,在讲堂的两壁也有四块石碑,同样刻写着四个大字:“忠、孝、廉、节”,据说这是宋代朱熹的手迹,它其实是阐述了封建社会为人、为官的准则。
在讲堂西边是供学子读书的教学斋——相当于今天的教室,和供休息赏玩的碑廊;在讲堂东边是供学子食宿的半学斋——相当于今天的宿舍,和祭祀古代圣贤的文庙祠堂。在讲堂后面有一个独特的、自成一体的院落就是御书楼——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岳麓书院在建筑布局上采用了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在中轴线上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斋舍和祭祀祠排列两旁,讲堂位于整个书院的正中央。从而这也体现了岳麓书院至今依然在发挥着作用的三大功能,即讲学、藏书和祭祀。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头门,这才看到头门上方挂的牌匾——“千年学府”。为什么说岳麓书院是“千年学府”呢?原来岳麓书院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直到1926年才被定名为湖南大学,距今已逾一千余年,在这千余年中,它始终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湖湘文化的重镇和楚才培养的摇篮,所以,才有“千年学府”的美誉,真是“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潇湘之行(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拜谒路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