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侍母记》

(2022-05-19 11:55: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感觉
平实里见真情,意境中觅高远
——读王锡义的《侍母记》
读书是要有选择的。选择读王锡义《侍母记》的直接原因是他是万荣人,是我姐的同学,深层的原因是当我第一眼看到《侍母记》时,不由得想到了那句“门前有车不算富,家中有母才是福”的古训。
《侍母记》是作者在一年时间里所写的36篇随笔汇集,在我看来大致可分为四类,即亲情篇,如《侍母记》,《陪伴父亲最后的日子》,《未到坟前泪千行》等;生活篇,如《孤山摘杏散记》,《上杜村庙会》,《我家的年味儿》等;读书篇,如《但将苦难赴行舟》,《满怀情愫读华章》,《读朋友文章小记》等;游记篇,如,《西安纪行》,《拜谒柳青墓》,《游古观音禅寺》等。
作者在“后记”中谈到他“一直推崇梁实秋、张中行、杨绛、汪曾祺、韩石山等文学名家,喜欢他们的文字,欣赏他们的写作风格”,可能就是这种情有独钟的“推崇”、“喜欢”和“欣赏”,使这些名家大师们对作者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些影响已经渗透到他的血脉里,所以,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文字兼有梁实秋的情趣,张中行的豁达,杨绛的从容,汪曾祺的质朴,韩石山的乡土味。但我觉得他的写作风味更接近于“人民艺术家”老舍,委婉细腻,朴素哲理,貌似是随手拈来的家长里短,其实是生活阅历沉淀后的感悟和个人情感久酿后的迸发,他的写作意象好似上世纪八十年初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又酷似当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的恣意洒脱,荡漾不羁,但其精髓仍保持着”形散而神不散”的至理。
通读全文,我觉得本书的特点有三:
一、在叙写的内容上是真。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真实是艺术的灵魂。本书以真为本,以真为要,作者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视点,非常严谨和认真的记述了自己感同身受的真人、真事、真情。《孤山摘杏散记》是随手一记的真人真事,回味的却是同学间几十年凝重的真情;《暑天二三事》是微不足道的真人真事,闪烁的却是母子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真情;西安《地铁一幕》是昙花一现的真人真事,慨叹的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悠悠真情;女儿出嫁是真人真事,女儿出嫁前《父亲的泪》不是喜泪,而是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永安猝不及防的离世是真人真事,《永安!永安!》凄厉的呼唤是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武汉疫情有逆行的真人,有感人的真事,只有《泪奔的时刻》才是那英雄凯旋时的动情。
二、在表达的主题上是善。
“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的本性应该是善良的,但放眼当今社会,善者有几?不知是作者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痛恨,还是作者的本性使然,总之本书贯穿的思想和表达的主题就是一个字善。作者对善的第一诠释就是“孝敬父母”,这是作者的本心,也是本书的主打。从开篇《侍母记》和《陪伴父亲最后的日子》的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百事孝为先”的思想和亲躬力行的“孝”的行为,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何以与人为善?作者对善的第二诠释就是“尊敬朋友”,《看望杜叔》不是例行公事的“看”和“望”,而是心和心的交流,人与人的温暖;《雨中访友》访的不是几十年未见的朋友,而是惺惺相惜的一份情谊;孤山摘杏摘的不是一颗颗熟透的杏,而是一缕缕的同学情;《永安!永安!》是对逝者的一纸怀念,更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作者对善的第三诠释是忧国忧民,这可能与作者久居政界有关,也可能是作者的公仆心使然。《我关注的武汉疫情》,《疫情下的思考》,《泪奔的时刻》都是在忧国,而当偶然看到“挂满枝头的膜袋、纸袋”时,又不住的暗暗喟叹“农业难,农民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下真功夫解决的”,这是在忧民。
三、在写作的手法上是美。
首先是意境美。作者最为擅长的就是通过联想赋予当前景物以美好的意境,如由丛生的杂草联想到草旺盛的生命力,感叹草自尊自强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再如,由碱芽草联想到《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感叹自己的家乡竟也有如此古老且有文学气息的灵草;还如,由小孩子放学的恭敬致意,轻声问好,联想到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感叹这正是我们目前倡导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在父亲坟前》有一段精妙的描写,可谓是全书的高光,作者站在父亲的坟前忽然听到村里一清二楚的广播声,且“广播的内容五花八门,富有特色,充满了烟火气,非常地直白、生动、有用”,当读者以为这是一段没有必要,甚至累赘的闲笔时,作者笔锋一转,即刻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意境悠远——“我忽然欣喜父亲这块坟地了。北面有崖,南边有渠,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时不时还能听到村里的喇叭声。父亲安卧在这里,和在家里没有什么两样。眺望村庄也不算遥远,地处幽静却并不寂寞,永远都在我们身边”。其次是诗词美。作者在文章中不时的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名句,且适时而止,恰到好处,让文章在朴实中散发出悠远的古香,在通俗里流溢着凝练的色彩,由此,可窥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不俗的文学素养。再次是哲理美。通览全书,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能不时的感受到作者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真知灼见,如,在《上杜村庙会》中有这样的警句——“衡量一个社会的好坏,关键看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在《从<秋雨>作者子树说开去》有这样的箴言——“不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最终拼的是文化,书声朗朗,这个家庭就永远充满希望”,在《劳劳百姓总堪怜》中有这样的哲语——“自强不息是国人精神,更是农民本色,也只有农民才普及得最好,演绎到了极致”,这是作者思想迸溅的火花,也是作者理性思考的结晶,更是作者厚积薄发的硕果。
当今,读书的人少了,写书的人更少了,像王锡义这样由政府官员“华丽转身”,“重拾爱好”的少之更少,喜欢他的平实质朴,喜欢他的真切感人,喜欢他的意境高远,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