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艳芳》

标签:
杂谈梅艳芳 |
分类: 影视片花 |
香港女儿——梅艳芳
——观梁乐民导演的电影《梅艳芳》
去年就得知著名制片人江志强为了完成久有的夙愿,与导演梁乐民合作拍摄《梅艳芳》传记片的信息,今年资源在网上一出我就先睹为快,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分为五个篇章,时长225分钟。
梅艳芳是香港歌坛的一代传奇,她的一生很复杂,也很模糊,想用一部电影来“传记”她的一生,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为此,编导们精心截取了梅艳芳七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梅艳芳,意在概括梅艳芳的一生。
1969年,6岁的梅艳芳就初试锋芒,和姐姐梅爱芳登上了舞台,开启了她光彩夺目的演艺生涯;1982年,19岁的梅艳芳在香港第一届新秀歌唱比赛中,凭借《风的季节》一曲夺冠,随后录制了自己的第一首歌《心债》;1985年,梅艳芳与日本歌星后藤夕辉一见钟情,坠入爱河,随即在朋友的规劝下,摆正了事业和爱情的位置,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了主题为“举手投足,尽显光华”的个人演唱会;1987年,梅艳芳闯荡影视界,与张国荣联袂拍摄了电影《胭脂扣》,梅艳芳也凭借此片斩获了第24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91年,是梅艳芳一生中最不幸的一年,她因在夜总会的“掌掴事件”不得不逃离香港,与恋人阿斌避难于山清水秀,人迹罕至的泰国清迈,过上了清冷寂寞的隐居生活;
2000年,劫后复生的梅艳芳似乎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她开始不停的在做着公益演出和慈善事业,正当她的生活步入正轨时,一个更大的打击向她袭来,她的姐姐梅爱芳因罹患癌症去世;2003年,非典肆虐,病重的梅艳芳还举办了1:99音乐会,为奋战在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加油打气,就在她的病情在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好友张国荣不辞而别,坠楼身亡,更让她雪上加霜,就是在这恶劣的环境里,在疾病缠身的状况下,梅艳芳穿上婚纱举办了自己的最后一场演唱会,以一首《夕阳之歌》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除了这七个时间节点,贯穿全片的还有几个与梅艳芳息息相关的人,第一个人就是她的姐姐梅爱芳,这个与她一起走上舞台并最后也患了癌症离世的姐姐,是她最亲近的人,也是她最坚强的后盾,最令人动容的是,在2000年,当梅爱芳即将离世时,梅艳芳躺在姐姐的环抱里唱着儿时的歌,真的令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第二个人就是哥哥张国荣,他与梅艳芳一起拍电影,一起开演唱会,一起谈人生,他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情人胜似情人;第三个人就是她的形象顾问,造型师刘培基,可以说刘培基不仅是梅艳芳事业的引领者、支持者、创造者,而且是她生活的指引者、领路人,梅艳芳在后台腹痛的不能登台时,他是关照者更是鼓励者,在梅艳芳自知时日不多要举办最后的告别演唱会时,他亲自为梅艳芳裁剪缝制了那一袭漂亮的婚纱。
本片本被观众诟病的是没有冲突,没有高潮,没有精彩,平白直叙,犹似流水账一般,但我觉得有两点是一般传记片所不具备的:一是梅艳芳的金曲从头至尾,贯穿全片,给人的感觉是仿佛是通过一首首耳熟能详的MTV,在回顾梅艳芳的一生,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风的季节》、《心债》、《坏小孩》、《女人花》、《夕阳之歌》等等;二是在本片中,真实影像与拍摄影像穿插剪辑,轮番展现,让人难辨真伪,特别是在关键的场次和关键的时刻,用真实影像替代拍摄影像,让喜爱梅艳芳的歌迷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领奖的那一刻,似乎让人又看到梅艳芳最为灿烂的一面,再如,告别演唱会最后的那一朗声“拜拜”,似乎又让人又回到了当年。
梅艳芳最大的遗憾就是,四十年的芳华,终生未嫁。她在生命的最后,仿佛要印证“做人,要有头,有尾,有交代”这句话,所以,在她病逝前的45天,她硬撑着病体开了一场告别演唱会,她用一首《夕阳之歌》与喜欢她的歌迷们做最后的告别,正如她所言,她把她的一生嫁给了舞台,嫁给了音乐,嫁给了观众,因此,她无愧“香港女儿”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