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晴隆】亲身体验二十道拐抗战公路

标签: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史迪威 |
分类: 南方地区 |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早就从网图上领略了二十道拐的壮观气势,但我们更想去亲身体验,所以来到晴隆后顾不上吃中饭,直接来到位于山顶的第二十四道拐,在这里坐上游客服务中心的旅游观光车,直奔山脚下的第一道拐,太兴奋了,顾不上拍照,径直来到山脚下的公路起点,这里有观景台,有火炮,路边停着刷成绿色的军用卡车。
早就从网图上领略了二十道拐的壮观气势,但我们更想去亲身体验,所以来到晴隆后顾不上吃中饭,直接来到位于山顶的第二十四道拐,在这里坐上游客服务中心的旅游观光车,直奔山脚下的第一道拐,太兴奋了,顾不上拍照,径直来到山脚下的公路起点,这里有观景台,有火炮,路边停着刷成绿色的军用卡车。
在高处的第二十四道拐处是拍不出全貌的,拍全貌要么从山脚第一道拐向上仰视拍,要么到二十四道拐展览馆居高临下拍。
这一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的一张老照片闻名全球,却也曾因具体地点众说纷纭,成为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贵州晴隆县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烽火记忆,也因此而为世人所知。
二十四道拐研究专家陈亚林介绍说,为支援抗战,修筑二十四道拐时,晴隆县城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能拉能驼的牲口也全部上阵。当年人口不足5万的晴隆县城,被征调上前线的人数达3800余人,每六个青壮年中,就有一个投身抗战保家卫国。此外,晴隆还为多支在此休整的抗战军队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
今天二十道拐已经成为全封闭景区,山顶第二十四道拐和山脚第一道拐都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但开往二十道拐展览馆的旅游观光车是从山顶第二十道拐处发车的,所以无论在哪一个游客服务中心开始游览,都要坐车两次体验二十道拐公路,只是顺序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