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编入中学语文教辅教材的作品
标签:
杂谈 |
淡墨编入中学语文教辅教材的作品
故乡的孩子们
发布时间:2023.01.03
84.5w热度
阅读量 4.7w
久违了,故乡的孩子们。乍一见到他们,竟然会让我感觉到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看看他们那不太富裕的衣着和生活,我不禁有些心疼。他们住的地方,山高坡陡,红土筑成的房子,在大山的压抑下显得低矮得很,简陋得关不住高原上流浪的风。他们一出门,不是引着一窝鸡,就是领着一群山羊……
山里的孩子懂事早,他们已经知道为父母分忧了。下学回家后,不是砍猪草就是往牛厩里添料,有的还要熬汤药侍奉因风湿而卧床不起的父亲……早春的寒意像切入肌骨的贫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冷。
一阵风,把柴门前的竹林吹成狂草!
真的,那天我独自一个人在山旮旯里蹲了很久很久,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个跟在牛屁股后头的孩子。读故乡的孩子,就像读一本思想深奥的书,我细细地品味这人生。
故乡的孩子,憨憨的,像他们身后的大山。故乡的孩子,实实在在的,像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是还没有被现代文明的矫情打扮过的花朵,你看,那红朴朴的脸蛋上,仍然留有山里孩子特有的、未能洗去的垢尘。
他们的生,他们的长,随意得很,粗放得很,用不着他们的妈妈每月花2500元的高薪去雇“月嫂”,也不吃牛初乳和多美滋、雅士利婴幼儿配方奶粉。说真的,或许他们的妈妈正在地里劳作的时候,那羊水就来了。他们的生长倒有点像一粒随风落地的松籽,毅然决然地就从大地上长出一棵小苗苗来了。他们一旦站起来,就会像高山上的松树一样站成一种独特的风景,要去迎接风雨,去经历磨难,去品尝艰辛。山里的人生,大山一样陡峭,生命只有在石缝的挤压中顽强的生长,一年又一年他们在石缝里长出盘紧生存的根。
故乡的攀枝花啊,年年都要烧红他们的希望!
城里的孩子,那是在糖水里泡大的。故乡的孩子却节俭得很,那枚一圆钱的硬币(那是妈妈用鸡蛋换来的),在他们的手中都捏得发烫了,还舍不得用它去换点糖果吃。渴了,就顺手在自家地里拔个萝卜,用手抹抹泥,嘎嘣就是一口,那劲头,真比吃进口的红富士还要脆!那些苞谷苦荞啊,在生命里默默地升华钙质,顽强地塑造他们不会弯曲的脊梁!
节假日,那是城里的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网、逛公园游乐场的时候,而故乡的孩子啊,他们却被一根绳子将他们和一头老黄牛拴在一起。乡下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肩膀上似乎多了一份责任。挎在他们手腕上的竹篮里,装着故乡比苦马菜还要苦涩和朴素的春天。
深夜,孩子们睡了。只有他们的梦,像月光下一闪一闪的,那被红土磨亮了的铧尖。故乡的孩子,他们的前面,山路弯弯的,人生坑坑坎坎的……
在大都市的孩子家里,堆满了电玩,堆满了芭比娃娃,堆满了看图识字……还有奥特曼陪伴他们。而我故乡的孩子,只要有一个用铁丝圈成的铁环,那就算是他们玩具中的奢侈品了。当然,大自然也会赐给他们喜悦,也会赐给他们欢欣,他们有树丫叉上的斑鸠蛋,有秧田里的泥鳅,有和他们一起进山的牧羊犬,有松林里的蘑菇……他们的童真和欢乐啊,大山知道,小河沟知道。
在人生这本书上,有些问题你是查不到答案的。在故乡的孩子前面,那有名的、无名的大山总是很高。他们的书包里装着课本和妈妈煮熟了的洋芋,到学校去得走十好几里路哩。听一个故乡的孩子说,他们就读的希望小学里也有电脑,也上英语课了。是啊,无论生活环境有多么困苦,太阳天天都要从大山上升起;不管生活环境有多么艰难,孩子们的脸上总有一抹不会消失的、甚至于有点执拗的、憨憨的微笑。
像沿袭这土地古老的血脉,故乡的孩子是这土地上新的梦境!
回到昆明有好些日子了,故乡的孩子们那黑黑噌噌的、长得像小牛犊一样的身影还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想起他们那活泼聪明而又带有点憨厚的性格,想起他们那艰苦而又坎坷的人生环境,我有些兴奋,也有些忧伤。
在故乡那棵苦楝树下,似乎总站着一个忧郁的少年!(节选自2008年第8期《散文》)
1.
2.
版纳,在黎明中醒来

罗梭江,你光着脚丫从原始森林里走了出来。你奔腾,跳跃,你有过粗犷的野性。可当你一头扑进小勐仑的怀抱里,你却变得恬静而温柔。
你静静地流着,把焦躁和喧闹都留在深山峡谷里了。你把葫芦岛接在怀里,你依偎着它,爱的甜蜜醉了你。雾里看你,你像梦。梦里看你,你是虹。罗梭江,你是美的结晶呀!你是会唱歌的彩霞,你是流淌着的柔云,你是无数小溪流弹奏出来的和声,你是松针上滴落的诗韵。
你载着傣家人的独木舟,像载着半边月亮在通往竹楼的小路上,傣族姑娘的竹扁担颤悠悠的,我听见你在她的瓦灌里甜甜地唱……
(1)作者写了哪些版纳的景?根据提示填空。
A.______
B.葫芦岛植物研究所
C.______
(2)文章标题“版纳,在黎明中醒来”意蕴丰富,分析其妙处。
(3)做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批注角度有赏词语、辨修辞、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批注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你”来行文,让人想到刘湛秋《雨的四季》中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两文,试分析第二人称写作的作用。
【链接材料】:啊,南,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雨的四季》节选)
本题试卷
查看整本试卷
4831人 下载了该试卷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在群山的怀抱里,景洪的梦很香”“景洪从甜睡中醒了,用风的手臂揉着孔雀湖惺忪的眼睛”,A概括为:醒来的景洪全景;结合“罗梭江,你光着脚丫从原始森林里走了出来。你奔腾,跳跃,你有过粗犷的野性”,B概括为:罗梭江奔腾的江水。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标题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写了黎明时渐渐清晰的版纳风景,“版纳,在黎明中醒来”又用了拟人手法,“醒”字将版纳写活了,给黎明中的版纳增添了诗意。
大青山情缘
大青山。我的命运中注定了一定会出现的大青山。
在我生命的困顿之时,大青山是温慰我灵府的炭火,是我漂泊的青春唯一的靠枕。那是1963年,我从云南大学中文系刚刚毕业,草原上,疾风知劲草,沙枣花,如霜似雪,一个南国的学子就像一片孤独的白云,无声地漂泊到了这里。就像一颗流星脱离了它原先的轨迹,流浪的人生一次真正的转移。
黄河,在这里痛苦地拐了一个弯。
风,在行走中迷失了方向。
那是一个让天地都感到忐忑的时刻,大草原有些忧伤。一次不期而遇让大青山有点哽咽,但它耿直得什么话都没有说,憨厚得就像我的乌蒙山父亲。大青山,少言寡语的,热爆爆的,一把将我揽进它的怀里。
这就是塞外,坦坦荡荡的塞外,坐在勒勒车上一颠一簸的塞外,就这样朴朴实实地,简简单单地安顿了我的梦想和漂泊的灵魂。一个好长好长的梦啊,当我一觉从大青山的怀抱里醒来,淡墨已经在那个叫“包格图”的地方,步入了中年。乌蒙山寂寞的时候,有金沙江委婉细心的抚慰。大青山孤独时,黄河吼一嗓子,心也就热了。淡墨是幸运的,为了抚慰一个孤独者的灵魂,我明白,有两座大山在打联手。当我看到大青山上空那一弯秋月的时候,故乡那轮乌蒙山月,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割痛我相思的月亮。但时间长了,我似乎也就成了大青山上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一块与大青山不离不弃的石头。往后,再到了往后,那就更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了。
五当召的经幡,天天都在为我祈祷。
大漠上的落日,那就是为我的梦想烧红了的祝福。
大青山,雄浑深厚。它不像喜马拉雅那样有理无理就把头抬起来,把头颅昂得老高老高,大拽拽地不想理人。大青山层峦叠嶂,翻过了一山又一山,越过了一岭又一岭,不断迂回,不断延伸,它气魄很大,城府很深。那层层叠叠的大山,就像是埋伏着的千军万马,满腹经纶。我不止一次地趴在大草原上,就像审视一个童话一样,仔仔细细地打量过大青山,结果我发现从它的脑回里飘飞出来的思绪,竟然是蓝天上那些搏击苍穹的苍鹰。
秋高气爽,大雁横空,草原上的秋天,我总以为大青山就是置放在金丝绒上的一台古琴。大西北,用它风的手指有板有眼地弹奏着宫商角徵羽,那悠扬的声波有时像长调一样苍凉、高亢而又辽远;有时又像呼麦深沉而又植入心脾的余音袅袅,那委婉的生命情愫啊,绕梁三日。
冬天,大青山俨然一个穿白茬子皮袄的牧羊人站在暴风雪里,总是耐心地等待,总是耐心地守护,它要用一山的白银去兑换春天。
“包格图”意为“有鹿的地方”。你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地方该有多么美好和梦幻,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和爱情的地方。在这里,连牛粪都有一股奇异的芬芳,它是青草的萃取物,不脏。它是草原人的温暖和热量。那时,我就住在包头的东河区,那里的羊肉汤锅红濡濡地翻滚着人生。在这里,我这个南国的游子曾让自我和孤独黑成东胜的一坨煨炭。
历史是时间从人生中穿越出来的一条路,翻过大青山的骆驼队,向西,向西,过了张掖,到了楼兰……连绵起伏的沙漠金黄得就像盛唐的丝绸。美丽的兰花花开放青花瓷。蓝天上乱云飞渡,不断地回放一场战争。夜里,有一头失群的独狼,它的目光很亮,很凶,我曾经把它误读为一道照亮荒原的闪电。一群无拘无束的黄羊,自由自在的,散散漫漫的,渐渐地,渐渐地没入了无边无垠的沙漠,就像一篇写在黄纸上而后又在岁月中漫漶了的散文。有一匹汗血马,奋蹄穿越无边无际的荒凉……
大青山,内蒙古的脑回,它收藏着成吉思汗那一部宏伟的史诗,永远珍藏着一个英雄风起云涌、南征北战的故事;那是一种没有疆域的霸气和野心,让那些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部落和国度一起向一座大山臣服!永远昂着头颅,彪悍的英勇和骄傲,一个征战欧亚的英雄,最终成了一座大山的灵魂。我们读大青山,就是在读一代天骄。大青山,收藏着草原上的风风雨雨,收藏沤黑了的岁月和过往云烟,收藏爱情,也收藏仇恨……还有那些无人知晓的罪恶与苦难,以及坐在勒勒车上的平凡人生。
生命在这里寻找,历史在这里迂回。大青山,草原上一部记事体的史记。
大青山,你就是那用神性和乳汁哺育过大草原、哺育过英雄和一个游牧民族的苍狼呀!
夕阳向晚。眨眼之间,我已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到了耄耋之年。可作为一个南国的游子,我永远忘不掉收留过我的大青山,养育过我的大青山。它是我流浪人生的收容所,它是漂泊者的奶娘呀。
大青山,魂牵梦绕的大青山。
(选自2016年12月《雪莲》,有删改)
(注)包格图:包头蒙古语的谐音。
【小题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大青山,我命运中注定了要出现的大青山”总领全文,然后交代自己来大青山的时间及当时的心情。 |
|
B.文章善用比喻,比如“灵府的炭火”“唯一的靠枕”,形象地写出了大青山给我漂泊的青春带来的温慰和依靠。 |
|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大青山和喜马拉雅山对比,突出大青山的独特之处,不像喜马拉雅山盛气凌人,装模作样。 |
|
D.文章多处运用联想想象,比如西行到了楼兰的骆驼队、一头失群的独狼、无拘无束的黄羊等,内容具体且丰富。 |
【小题2】此文被称为“诗散文”,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诗意”所在。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大青山的特点。
查看整本试卷
3547人 下载了该试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