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育儿篇 |
爸爸、妈妈带着6岁的小贝贝去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这座雪山,海拔400多米,索道送到山上,可要到景色最美的山顶还有100多米。高原空气稀薄,年纪大点的人大都有点反应,有心跳加快和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所以大家都按导游的要求,慢慢地往上爬,有些还买个氧气袋,吸点儿氧。孩子血液循环功能好,对缺氧不敏感,大都没有反应,显得兴致很高。调皮的小贝贝的在旅游队伍里跑前跑后,爸爸妈妈也没在意。快到山顶了,突然,小贝贝呕吐起来,脸色煞白,还说头痛,一副非常虚弱的样子,导游看了一下说是高原反应。让小贝贝吸了一点氧,可一时还好不起来,只能让爸爸背着先下山。到了山下,睡了一觉,小贝贝就没事了。第二天又跟着旅游团去下一个景点,为了贝贝的高原反应,好不容易来了一趟,一家人都没到达最美的玉龙山顶,多少有点遗憾。
高原反应,也称作高山反应或高山病。从理论上讲,海拔 3000米以上地区称高原,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逐渐稀薄,也就是气压降低,空气中的氧分压也相应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气与人体肺泡内的氧分压之差缩小,对常年生活在海拔较低地区的人来说,会影响到血液与大气之间的氧气交换,导致血氧含量降低,人体组织缺氧,就会出现高原反应。
因个体差异与身体状态的不同,每个人的高山反应程度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人在海拔上升了几百米后就会有明显的反应。来自沿海海拔较低地区的人,有些到海拔仅1800米左右的昆明就会有明显的高山反应,而大多数人在刚进入海拔3000米左右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但几天后大多都能适应,所以最初几天的高山反应也称作高山适应不全症,适应后可正常进行一般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在海拔4500米以上,有些人因缺氧心率可加快达每分钟100次以上;海拔5300米被认为是人体代偿障碍的临界高度,绝大多数人不能耐受。
轻度的高山反应,会有头痛、耳鸣、反胃、全身无力,有时休息一会儿,吸点氧就会好转。而重度的也会出现昏迷、休克,有生命危险。
一般来说,孩子对高原反应的耐受力比成人强得多。但是孩子大多对头痛、胸闷等早期高原反应症状不敏感,也不在意,一旦出现反应,情况就比较严重,所以要给予特别关注。
高原反应孩子和大人都要注意预防,很多初到高原有反应的人,过几天就会适应。因此,尽管旅游大多只有几天时间,但也应尽可能有个适应过程,如选择坐车虽比飞机慢,但慢慢上更容易适应;旅游景点安排应从低到高,白天到较高地方赏景,住宿可尽量选择低一些的地方;刚到第一天要少活动,睡一个好觉;旅游活动时应放慢节奏,尤其不要让孩子跑、跳,像高原耗牛那样动作慢一些更容易持久;适当多喝水,以利排尿,减少血液酸性以增加携氧能力,饮食应清淡一些。
吸氧可以减轻高山反应,出现头痛难受的可以服用阿斯匹林类药物;反应剧烈难以耐受的应暂时停止活动,休息后仍不能缓解的应尽快向下转移,海拔下降几百米症状就会明显缓解;极少数会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严重情况,需急救治疗,包括使用高压氧仓、激素、利尿类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