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2 课《促织》:变形的故事

(2007-08-09 20:58:04)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短篇小说欣赏
 2 课《促织》:变形的故事(教案)
李建辉
 

教学要点

 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分析小说的思想主题

 

第一课时(200788 星期三)

内容 理清思路,把握小说情节

 步骤

一 快速串译课文,提示学生注意课文有关的文言词句

 (给学生提供了课文翻译,《第二教材》中有较详细的文言词句的归纳)

二 结合课后的练习一,讨论如下:

 1 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

(明确:故事发生在背景是,朝廷以斗蟋蟀为时尚,各级官员通过征集蟋蟀而盘剥百姓,而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恶人借机把蟋蟀囤积居奇,从中鱼肉百姓,经常是征集一只小小的促织,就要弄得几户人倾家荡产。)

 2 里正与里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成名被迫充当了里正的苦差役?为了这差役成名结果怎样?

(明确:“里正”相对于现在的村民小组长,负责帮助上面征收计划生育罚款的人,如果没有能从村民手上征收到,完不成上面下达的任务,那就只有自己垫付;而“里胥”相对于现在的村里的蹲点拿国家工资的干部。成名因为平时循规蹈矩为人忠厚老实,因此被里胥上报做了这个专门得罪人的苦差。为了应付这苦差,成名赔光了自己的家产,还亲自去寻觅促织,没有找到,结果被县宰打得两腿之间脓血淋漓,躺在床上连路都走不了。)

3 成名妻子到村中的一个巫婆处求到一张图,按照这图的提示,成名找到一只促织,对此,他怎样了?

(明确:成名一家欢天喜地,认为只小虫价值连城,便精心地饲养起来。)

4 成名的儿子好奇结果把这只关系全家性命的虫子弄死了,结果成名对此又怎样了?

(明确:成名先是愤怒地要找儿子算账,可是当发现儿子已经跳井身亡后,又化怒为悲;后来要去埋葬儿子时,发现儿子还有气息,又转悲为喜,可是望见那装蟋蟀的笼子是空空的时,又非常失落,也就不再把儿子的死活放在心上了。)

5 正在成名情绪低落时,突然听到蟋蟀的鸣叫,结果他又几经曲折找到了一只怎样的蟋蟀?

(明确:找到了一只个子很小长得也很难看但却似乎很通人性的蟋蟀,于是他也就把它收养起来,想以此献给公堂,又害怕担心它不符合要求,就先试着让它比斗一下,看看它的能耐。)

6 村中一个好事的少年,硬要拿他那只善斗的“蟹壳青”与成名的这只小蟋蟀比斗,结果怎样?

(明确:比斗的结果大大出乎开始得意洋洋的少年,也让成名又惊又喜,这只看不起眼的蟋蟀,不但打败了那不可一世的“蟹壳青”,而还制伏前来侵扰的大鸡。)

7 成名把这样的蟋蟀进献上去结果怎样?

(明确:这只英勇善战的促织,貌不惊人,却战无不胜,大大获得了皇帝的欢心,他一高兴,便赏赐了给抚军不少的名马衣缎;抚军不忘蟋蟀是县宰进贡上来的,又奖励县宰,让他以政绩“卓异”而出名;县宰很高兴,也不这促织是成名的进献的,就免了成名的苦差役,又嘱咐教育官员,让成名进入官学。不久,成名的儿子恢复过来,说那只蟋蟀正是自己灵魂变的。后来,抚军也赏赐给成名许多礼物,没过几年,成名一家就非常富有了。)

三 用简洁词语概括课文情节,板书如下:

征虫(1)   —— 背景

觅虫(2)   ——开端

卜虫(3)

得虫(3)

失虫(4)

化虫(5)

斗虫(6—7)——高潮

献虫(8)
嘉虫(8)

议虫(9)  ——评述

  四  展示思考·探究二 《促织》情节曲折多变,构思严谨。小说以促织为核心,演绎出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请以为眼点,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答:开端有征、觅;发展有求、失、化、得;高潮有斗、献;结局有嘉、议。

 

 

第二课时(200787

 内容 分析小说的思想(主题)

步骤

一 讨论

思考·探究一

  《促织》中成名先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后因儿子魂化敏捷善斗的促织而荣华富贵。请同学们思考:“虫”是怎样控制成名的悲喜情感的?“虫”是如何左右成名的命运的?为什么一只小虫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有人认为,小说的喜剧性结局削减了对丑恶社会的谴责力量,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成名被迫作里正觅不到“虫”而“忧闷欲死”,这为一悲;经巫婆祈祷,得图获“虫”,“举家庆贺”,这为一喜;“虫”被儿子所毙,怒不可遏,儿子陈尸于井,化怒为悲,这为二悲;儿魂化“虫”,且善斗,则化悲为喜,这为二喜。斗“虫”,献“虫”之际,成名是又恐又惊而又喜,最后因“虫”而“裘马过世家”,似乎应该欢天喜地,然而,这一切却是以儿子的生命为代价的,所以现实地看,这不过只是一种“精神胜利”而已。“虫”子是如何左右成名的命运的?因为“征虫”是个苦差,成名被迫作了“里正”,“累尽薄产”,受尽折磨,几乎家破人亡,后来却因为“虫”善斗,他这个“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竟然“俾入邑庠”,“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千计”,“裘马过世家”:“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真是,这小小的“虫”子,可以让他上天入地,能耐大得很啊。小虫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能耐,其实就是因为它是皇帝宠物,由此,可见,荒淫无道的皇帝,为了满足个人享受,根本就不顾百姓的死活,他们还口口声声自称为“父母”,世界上哪有如此不顾子女死活的父母。那么最高统治者为什么能够如此呢?这就是他们凭借手中“合法”暴力,垄断了社会所有的资源,让天下人都成为他们强权下的人质。不打破这种垄断,就无法改变我们“人质”的地位,而要打破这种垄断,首先必须打破权利垄断,恪守人人平等的信念,不被那些“仁义道德”的所谓“王道”所欺骗。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文最后“圆满”的结局,确实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那种“天将以酬长厚者”的劝善,甚至同样具有欺骗性。当然,我们不能苟求几百年前的作者,或许他写出这样“光明”的尾巴,处于躲避“文字狱”的无奈,甚至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反讽。

二 归纳小说的思想主题,板书如下:

1 有力的揭露批判了最高统治者荒淫无度和“爱民”的虚伪性;

2 嘲讽了以科举为正统的进仕之途及官场的黑暗腐败;

3 劝人为善要么是一种无奈的嘲讽,要么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三 探究性讨论:《促织》的“变形的故事”与卡卡夫的《变形记》格里高尔的“变形”有何异同?

明确:

(一) 相同都是人变成虫,是人的“异化”,都是一种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的;

(二) 不同有二

 1 “变虫”的结果不同,《促织》儿子变成虫子之后,改变了家人悲剧的命运,而《变形记》中的儿子变成虫子之后,则是家庭悲剧的开始;于是在这读者心愿上,前者的变虫是一种幸运,后者的变虫是一种不幸。

2 “变虫”的意味不同,《促织》的人变虫,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生存空间的挤压,变虫只是个人在畸形的社会挤压下,幻想生存空间的“精神胜利”;《变形记》的人变虫,意味着社会工作引发个人对人的生活意义的反思,变虫是机械性的工作劳动中,思考人生意义的“自我反思”。

 

(说明:文科班,采用的是“专家组”报告的形式,先学生讲,然后由教师引导质疑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