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学习笔记七...归谬赋值法判定有效推理形式
(2019-09-03 14:24:00)
标签:
逻辑哲学 |
分类: 参考 |
推理形式的判定:归谬赋值法
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真值表法是能行的方法。命题变元少,需要判定真值的数量少,但命题变元越多,需要判定真值的数量就越多,成几何数量级增长,乃至极为庞大。这是真值表法的缺点。为使方法简化,产生了归谬赋值法。
归谬赋值法:
1)
2)
3)
前面使用真值表法,已证明如下蕴含否定前件推理命题形式无效,
((p→q)∧(¬ p)) → ( ¬ q )
但需要将真值列到第3行才发现
((p |
→ |
q) |
∧ |
(¬ |
p )) |
→ |
(¬ |
q) |
T |
T |
T |
F |
F |
T |
T |
F |
T |
T |
F |
F |
F |
F |
T |
T |
T |
F |
F |
T |
T |
T |
T |
F |
F |
F |
T |
F |
T |
F |
T |
T |
F |
T |
T |
F |
而根据归谬赋值法只需列出1行就可以找到。
首先假设这个命题形式不是重言式
((p→q)∧(¬ p)) → ( ¬ q )
蕴含的假,只有一种情况,前件真后件假
((p→q)∧(¬ p)) → ( ¬ q )
((p→q)∧(¬ p)) → ( ¬ q )
然后根据连接词性质¬推出余下命题变元的真值
((p→q)∧(¬ p)) → ( ¬ q )
找到了使得假设赋值F成立的命题变元真值或真值组合,证明这个命题形式不是重言式,确定其无效。
再使用归谬赋值法查看如下命题形式是否为重言式
((p→q)∧(¬ q ))→(¬ p)
首先假设该命题形式不是重言式
((p→q)∧(¬ q ))→(¬ p)
蕴含假则应为前件真后件假
((p→q)∧(¬ q ))→(¬ p)
合取只有一种的情况,前后全真
((p→q)∧(¬ q ))→(¬ p)
根据连接词性质¬推出命题变元p和q的真值,出问题了
((p→q)∧(¬ q ))→(¬ p)
蕴含p→q ,前件p真,蕴含真,后件q却为假,有矛盾
说明假设“该命题形式不是重言式”不成立,
从而证明该命题形式((p→q)∧(¬ q ))→(¬ p)是重言式
再看一个蕴含连锁命题形式
((p→q)∧(q→r)∧(r→s))→((¬ s )→(¬ p ))
这个复合命题形式若使用真值表法,需要16X16表格,列出256个真值。
现在使用归谬赋值法判定:
首先假设它不是有效推理形式,即不是重言式,
本式蕴含至少有一行为假,赋值为F
((p→q)∧(q→r)∧(r→s))→((¬ s )→(¬ p ))
蕴含的假是前件真后件假造成的,找出3个前提及结论蕴含的真值
((p→q)∧(q→r)∧(r→s))→((¬ s )→(¬ p ))
根据结论蕴含的假只有一种情况前件真后件假,
((p→q)∧(q→r)∧(r→s))→((¬ s )→(¬ p ))
根据连接词¬ 推出命题变元s和p的真值
((p→q)∧(q→r)∧(r→s))→((¬ s )→(¬ p ))
根据连接词→推出第1个前提蕴含变元q的真值
((p→q)∧(q→r)∧(r→s))→((¬ s )→(¬ p ))
继而推出第2个前提蕴含变元r的真值
((p→q)∧(q→r)∧(r→s))→((¬ s )→(¬ p ))
第3个前提蕴含变元r的真值也可跟着找到,但为T,
就出现“真对于假的蕴含为真”的矛盾
((p→q)∧(q→r)∧(r→s))→((¬ s )→(¬ p ))
该连锁命题形式 ((p→q)∧(q→r)∧(r→s))→((¬ s )→(¬ p ))
是重言式,对应的蕴含连锁推理是有效的。
归谬赋值法适合证明比较复杂的复合命题的有效性。简单的复合命题有效性采用真值表法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