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2008年10月21日吴幼坚在四川九寨沟景区留影,时年61岁。
接受香港男生采访的自我介绍
连续三天都因下雨没去户外活动。在家待着自然要打开台式电脑,上网浏览,查找与我回忆录相关资讯,酝酿后面将要写到的篇目。最新发表的第134篇《母爱》,远涛微信说“文章不错”,他提出几点修改意见,我觉得好,就逐一去改,哪怕一字之差亦不马虎。由于成长经历不同,我属于五六十年代接受教育的那一辈,儿子则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各自读的书、听的歌、看的戏都不一样,于是遣词造句免不了打上印记。他看到总会直率地指出,而且我以往讲过的事,他记得很清楚,比如这篇他就说:“母亲过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你见到街上老妇踽踽的背影,都觉得那就是她。这样白描自己的心情就可以动人。定稿应该加上。关于精神遗产等比较高调门的话语反而可删。”我不等定稿才加了,立即去增删。原先公众号规定内文最多改20字,最近放宽到120字,我计算着改了几处。豆瓣、微博头条文章、博客这三个地方,也都去改了。文章修改是无止境的,考虑到自己年近八旬,先趁头脑尚清醒写初稿,发表一篇是一篇,将来有时间精力再改得好些。
4月15日我在广州接受香港某大学男生小莫采访,他回去把当时的音频发给我,五一假期里又整理了文字稿发来。关乎彩虹公益的图文影像,我都会收藏起来,因为不可重复再现,它们是历史记载。作为一个普通女性,我不需要人们记住吴幼坚这个名字,但性与性别研究专家方刚,为《彩虹——LGBT人生纪实》写序说:“第一次知道吴幼坚老师,是2005年从媒体上,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出柜’的同志妈妈。这在当年需要非凡的勇气。我当时便意识到,这对于中国同性恋群体来讲,将是一件多么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当未来的人们回忆为中国同性恋群体做出贡献的人士的时候,均无法回避吴幼坚这个名字。”那么,我就不谦让不低调了,常以“同志母亲”作自我介绍。
下面是我接受小莫采访的开头一段,其余内容就留给他做作业参考,不在此公开了。
他:今天很高兴能邀请到吴老师来接受采访。不如先请吴老师来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我:我们还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听说你家就在广州附近,也可以算是老乡,所以觉得挺亲切,就随意聊聊吧。我是吴幼坚,这个月底马上就要满
78 岁了,是一位男同性恋者的母亲。跟一般的家长不太一样的,就是我比较早在 2005
年就公开面向媒体表达我理解和接受我儿子同性恋的性倾向。随后我陆续地更多关注这个性少数群体,然后基于我自己的条件,尽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一些擅长,写文章、开讲座、回信、个别交流、面对面的交谈,通过种种方式来为性少数群体做一点事情,发发我们的声音。到现在已经有20
年了。
他:您刚才提到说您是一位男同性恋者的母亲,那您觉得这个身份对您来说最大的含义是什么?
我:最大的含义……因为我只有一个儿子,独生子,我经常强调是独子,是儿子,这对中国传统观念的人来说,就是给出比较重要的一些信息。多数人都觉得是要靠儿子来传宗接代的,他的姓就是你的姓,女儿虽然也是孩子,但是嫁出去就为别的家族来传宗接代了。女儿生出来的那是叫外孙,外孙子、外孙女。虽然也是第三代,但是在传统观念里认为,儿子传宗接代的任务更重。如果你说自己是个男同的母亲,可能人家会以为你有一个儿子是男同,另外还有别的儿子,这个男同可能有兄弟,兄弟也可以传宗接代。因为后来宣传男女都一样,我们大众也慢慢地改变观念,如果只生一个孩子是个女儿,父母也很爱护她,外孙也是自己的第三代了,这样的观念也还能接受。但如果你说我有个儿子是同性恋,但我还有个女儿是异性恋,那人家又会觉得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就很纠结;你有两个孩子,怪不得你那么想得开。所以对于我只有一个独生子,他是同性恋,这一点我就一直公开地强调,因为我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另外我说是母亲,那很多人都觉得母爱这是绝大多数母亲都天然就有的。但是如果光有母爱,爱你的孩子就行了,不过光是爱自己的孩子那就不是我了。你要做一个公益人,那你必须有社会责任感。你要记得你不只是一个母亲,你还是一个公民。(引文完)
以下17年前的老照片,是2008年10月21日在四川黄龙景区、22日在九寨沟景区、23日在成都市的留影。2008年6月28日,我和男同阿强联合创办了同性恋亲友会,10月中旬我们应邀去成都参加公益活动,随后自费去黄龙、九寨沟旅游。离开成都前我应邀去接听市民热线,和打进电话的市民交流有关性少数的话题。那时的氛围真好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