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2025-04-22 18:36:54)
标签:

吴幼坚

77岁同志母亲

董宏猷胡发云影集题诗

小学中学男生找回我

人生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题图:大叶紫薇的红叶  阿坚2025年3月22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1993年我自费出版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全书刊有我250多张照片,200多位作家诗人题诗280多首。其中董宏猷题诗那幅照片及诗歌,是我很喜爱的。拍照那天是1986年9月21日,阿波上午带妻儿回母校暨南大学,参加建校80周年庆典,傍晚直接去烈士陵园拍照。我进洗手间换蓝色连衣裙,忽然发现忘了带底裙。遮遮掩掩地出去问他怎么办,他说旁人不会留意,就在湖边抢拍吧!于是,留下了黄昏的影像。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在《夏天的童话》里,宏猷深情地吟唱着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


      想起你  便想起夏天

      想起清新的荷风吻着岸柳

      想起绿水中一支亭亭的红莲

 

      夏天,仍然是童话的季节

      尤其在静静的湖畔

      尤其在盛产王子与仙女的水边

      我们的青春是永远的青葡萄

      为着我们没有童话的春天

 

       于是你便站成一篇紫色的童话

       站成一曲梦幻

       一首忧郁的诗篇

       然后化为清新的荷风

       化为一朵朵绽开的思念


       诗句“我们的青春是永远的青葡萄”是有出处的。作者夏日晖家住军区大院,门前藤蔓缠绕绿叶繁茂,结着一串串青葡萄。文友留影,问葡萄几时熟,甜不甜,宏猷笑答那是永远的青葡萄。胡发云、董宏猷和我还在草地合影。已步入中年的三人,都在努力弥补青春岁月的遗憾。实际上,属于老三届的整整一代人,都趁改革开放加油鼓劲,想把被折腾遭磨难的十年抢回来,尽量追梦圆梦,包括学业、工作、爱情……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三色堇影集里,有阿波为我在阳江闸坡马尾岛拍的泳装照,胡发云题诗《自己的蓝天》——


       少女岁月风雨中突然凋落了

       少女的梦因此格外悠长

       像一段没有听完的童话

       便常常自己对自己反反复复地讲

 

       有人的青春在眼里、在唇中、在鲜丽的肌肤上

       有人的青春却在心中深藏

       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再不会老去

       总有自己的蓝天,白云,

              金色的沙滩和金色的日光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中山四路小学师生在烈士陵园合影(吴幼坚站女生第一排左四)

       某日中午,我和美编梁荣、编辑龙威在环市东广州文艺编辑部三楼闲聊,一位男士出现在门口。我看他身材高大,穿风衣,戴眼镜,判断是北方作者,便用普通话问:“你找哪位?”对方答:“找吴幼坚……”没等我开口,他指指我:“找你。”我很诧异:“咦,你见过我?”他点点头。我更不解了:“你是哪个省的作者?是我去组稿时见过你,而印象不深吗?还是我去参加大会时你见到我,没说上话?”他见我认真回想,提示说:“我是你同学。”我瞪大眼睛:“我中学同班、同级都没有哪位男生像你……”他不得不点明:“我是你小学同学。”“噢——你是刘泽夫!”我猛然想起就在几天前,接到他来信说自己从海南返穗多年,现任某中专校长。日前偶遇我三妹稚坚,要到我地址,希望能相聚。我立即回信,邀他抽空来编辑部。20多年前他与我同桌,是个瘦小的调皮男孩,如今高大壮实稳重,与当年判若两人。梁荣见我摆乌龙竟认不出同学,笑着提醒:“快请同学坐下,饮杯茶。”

      刘泽夫掏出发黄的班级合影给我看,我问哪个是你呀?他指着毫不起眼的一个:“喏,这个马骝头(粤语:猴子)就是我!”1960年夏我们毕业于中山四路小学,我如愿考上名校广雅,他考砸了只能读普通中学。他觉得丢脸,不参加同学聚会。等到1963年他考上名校高中,却无人组织同学聚会了。这次重逢后,他请我母子吃饭,然后进黄花岗公园。我俩坐在亭内畅聊,远涛在草地玩耍。午后阳光明媚,熏风软软,往事渐渐浮现。他问:“你记得曾给我一只小贝壳吗?”我说记得,1957年发行镍币,家里给我一角纸币,兑换成一个5分、一个2分,三个1分,银闪闪的一堆真诱人!我将2分镍币塞进小贝壳里,轻轻摇晃听它响,他也觉得好玩,两人竟忘了是在上课。想把镍币倒出来,它却待在里面。我把小贝壳交给他,第二天他说还是弄不出镍币,我就没要回贝壳。

      1966年夏季文革爆发,我们失去参加高考机会。两年后刘泽夫要去海南当知青,来法政路平园两次都没见到我。“你怎不留话让邻居转告?留封信在信箱也行嘛!”“我想当面和你告别。你那只小贝壳我带去海南,跟我搬了几次家,多年之后才丢失,真遗憾。”听到这里,我想起知青作家孔捷生的中篇《大林莽》,有个情节写男知青将纸条塞进贝壳,期盼女知青看到,不料纸条退到贝壳里头,她没能读到对方爱的表白。小说与现实都有只贝壳,同是蕴含情意的物件。唉,人生总充满遗憾,小学同桌能相见已是幸运。我俩讲述了各自的工作、婚恋,他说不知道我去了哪里,到处打听我的下落,这回终于找回老同学。我俩在亭内聊得滔滔不绝,“你小时候就很爱说话,上课也压低嗓音和我说。那天我去编辑部找你,在楼梯就听见你的声音,一点没变。”我不服气:“我哪有上课说话?记错了吧?”没多久,他与同班丘用章、黄孟、我结伴去看望班主任,吴衍松老师证实,幼坚上课是喜欢小声说话的。哎呀,我还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呢,真不好意思!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12岁的吴幼坚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中山四路小学师生在教学楼前合影(吴幼坚后排左四,刘泽夫左七)

       编辑部搬到文德路之后,再次发生我认不出同学的事。起因同样是接到来信,写信人自称广雅校友,说看报纸知我出版了三色堇影集,他在书店、报摊遍寻不获,希望与我联系购买。他还写道,如果我记得他请回信,如果没印象就算他冒昧吧。我想这人有点怪,就算我记不得你,也可以来买书呀。他地址是一家国企公司,离文德路不远,我就打电话约他来杂志社。可是他落款中间那字潦草,看不清是李什么生。我灵机一动,就按广州习惯用粤语称“李生”。拨通电话,接听者问找哪位,我忙答找李生。对方问:“哪个李生啊?”我愣了两秒,没想到公司不止一个李生。对方又问:“是不是李书记?”我没敢肯定,对方已大喊:“李书记,电话!”接着有人来接听,问我是哪位,我说是吴幼坚,对方说他是李,我约他下班就来杂志社。

      当时是1993年9月初,母亲823脑溢血入院。记得她躺在担架上已口齿不灵,半身瘫痪,只能用眼光望向父亲,父亲坐在轮椅上也焦虑地望着母亲。我和三妹忙着张罗抬担架下楼,竟没有想到让父亲过去和母亲说句话,牵牵手。当晚,父亲对我说:“妈妈这次回不来了。”此后每天傍晚我都留在编辑部,等下班高峰过后才坐车去省人民医院看母亲,接着步行半小时回梅花村,到家后第一时间进客厅向父亲汇报。这天我在编辑部等到门铃响,就去拉开铁闸迎进校友,让他坐我对面木椅,和我隔着两张办公桌对话。

       此中年人相貌普通,肤色偏黑,我对他毫无印象。“你名字中间是什么字?我看不清,不敢读。”“那是檍字,读yì,一种树。”他提起我们都参加广雅文学组,辅导老师是张锦荣、蔡茂荣,每周读书、写作、讲评。文学组我记得,但几十号人,我初中女生,他高中男生,我没记住他。“你记得给我写过信吗?”我绝口否认:“我怎么可能给你写信?!”他显出失望的神情,低声说:“你写过一封信。”我:“你我都在学校,有事可以说,我为什么要写信呢?”他:“如果你完全没记住就算了。”我:“你不会骗我,既然你记得,就告诉我什么时候写,内容是什么。”原来他高三毕业离校前,写信放我班信箱,表达对我的爱意,希望与我交朋友,我回信放他班信箱,谢绝说中学生不谈恋爱。经他这么说,我隐隐记起是回过一封求爱信。他说刚才见我完全不记得写信的事,真是心灰意冷,想买了影集就离开,但好不容易见面,听我像初中时那样说着话,又舍不得走。记得我有件黑T恤,领口和袖口有细细的红边,另一件同款红T恤则有细细的黑边。那两件衣服设计有特色,我喜欢,而他记得这么清晰,可见对我十分关注。平心而论我相貌中等,初中毕业照五官端正但双目无神,还不如动物园师生合影中灵动。情人眼里出西施,大概他记住的是单纯快乐的我。

      1963年高考时,由于姨丈在台湾,连累他政审不及格,不能进任何大学,只能去珠海的农场就业。1966年我准备高考,他想等我成为大学生,他再设法联系,或许发展感情有望呢?不料文革改变人生轨迹,我1968年去粤北插队,广雅完全停止校庆活动,他无从打听我任何信息,28岁时和来自广州的场友结婚,后来夫妻带着女儿回到广州。能通过三色堇影集重逢他很惊喜,听我说到这些年的经历,不禁感慨:“不知你在阳山那么艰苦,也不知你筹款出影集的压力,没帮过你,这次我用300元买一本影集,略表支持吧。”我接过五倍的书款,在影集扉页写上:“李檍生先生惠存  阿坚 1993年9月8日”,还盖上印章。

       他问我是否要回家做饭,我说妈妈在省医住院,我要看望完才回家,每晚都九点才吃饭。他急了,说很伤身体的,叫我打电话回家说不必留饭菜,他请我吃饭,再陪我去医院。我们去中山四路一家饭店,他点了几样好菜,要我吃好些,增加营养。“我公司大部分是户外业务,领导和员工都有补助,我手头宽裕,要常请你吃饭。”我说彼此都忙,有时间再约;如果你要支持我,不如动员经理担任广州文艺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他建议我每期杂志都寄一本到公司,他推荐给经理看,等条件成熟再发邀请函。从此我把他们公司列入寄书名单。饭后,李檍生推着单车,陪我走到中山三路,进东病区探病。母亲神志不清,盖着白被单,身躯显得瘦小。他劝我不要太难过,还要回家照顾老父亲,自己工作担子又重,千万要爱惜身体。我听着他叮嘱,觉得多了个兄长般的人也好。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初中毕业的吴幼坚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初中部分师生在广州动物园合影(吴幼坚前排右二)

【回忆录】追寻失落的青春梦(132)
吴幼坚后排左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