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2025年4月15日在香港中环的观景摩天轮下,将满78周岁的吴幼坚与在海报前玩耍的外国男孩合影。
老知青说期待我的回忆录问世
4月16日是我和朋友到香港第三天,下午将返回广州。15日在港定居的梁咏坤女士,陪我们乘坐中环的观光摩天轮,俯瞰维港与海岸景色,紧接着又上太平山欣赏东方之珠魅力。三人尽兴而归,我回到大围的酒店,连夜整理图文,次日上午才有精神写文章。退房后我们按约定先与梁女士会合,再由她带领去见曾礼新先生。
原先我没有具体安排归程前的活动,但梁女士的先生张穗强社长,告诉曾礼新先生我已在港,同是1968年从广州去海南的曾先生,立即表示要尽地主之谊,与我们共进午餐,还订两张中旅社大巴车票,强调是他送的,聊表心意。他还买了罐装蛋卷作为手信,给我带回广州。
曾先生是资深文物鉴赏家,香港雅艺廊董事长。他回城几十年来,一直热心资助知青联谊活动。著名作家欧阳山的儿子欧阳燕星,写了长篇纪实文学《走出三家巷》,由张穗强任社长的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出版。曾先生主动提议出资,在广州老字号陶陶居茶楼,举办庆贺活动,新老读者欢聚一堂,办成一场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我与作家陈残云的女儿陈茹,同是该书责编,因此应邀出席宴会,与曾先生见到第一面。多年后,有缘在港第二次相聚,曾先生和我都很高兴。我们相邻而坐,畅聊起来。原来他早在少年时代,就听邻居说起,有位叫吴有恒的干部,从广州市委书记,下到广州造纸厂做车间副主任,成为这邻居的头头。邻居感觉这位原先的“官”非常平易近人,曾礼新脑中就留下“吴有恒”这名字。不料数年后,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面世,作者就叫“吴有恒”。邻居颇为兴奋地说:“正是当过我车间副主任的那位干部!”曾先生对我说,没想到自己后来有机会,和吴有恒的女儿相识。听我说到父母1936年在香港入党,结婚等往事,又说到父母一生政治命运坎坷,我们都十分感慨。而我们年岁相近(我比他高三届),同有知青情结,聊得就更生动了。梁女士也讲述很多往事,聊两三小时根本不够,期待今后再约,张穗强、欧阳燕星都不能缺席,那就热闹开心了!这次见面,我获赠《风雨千岛国——印度尼西亚探访纪实》,是张穗强新作,由曾礼新写序。两位好友合作的成果,我要仔细阅读。
得知我不停地写回忆录,曾先生表示很感兴趣,说已有我的长篇纪实文集《彩虹》,问自传何时出书,到时记得送他一本。我说还不确定是否出纸质书,但我会先写下去。若条件成熟再精选部分内容出书。他说听我讲述一些章节就很想看,梁女士建议他关注我公众号,随时可以看,想看哪篇点开哪篇。午餐后,曾先生开车送我们去中旅社,委托梁女士陪到我们上大巴,车子开动扬手道别,才算完成主人送客任务。而我在大巴上昏昏欲睡,这三天睡眠严重不足,回广州后要适当补补觉。但写作又不想拖延,有时内心挺矛盾。皇帝向天再借五百年,我不借那么多,再借一二十年也好啊。但我明白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人无法拉住时间前进,唯有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多做点实事。
这天没有多少新照片,前一天在中环等候摩天轮上落客人,一位胖乎乎的外国男孩,跟着年轻母亲来到海报前,孩子被色彩明丽的画面迷住,不断地在海报上抚摸。我见孩子天真可爱,就征得他母亲同意,走过去和孩子借语言、神态交流。孩子从陌生、戒备,到放松、兴奋,我请朋友拍几幅照片,回头看看也会发出会心微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