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刻意组织,各种媒体还是对《这一株三色堇》予以关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新民晚报》、《文艺报》等数十种报纸作了宣传,《良友》、《八小时以外》、《妇女之友》、《天津文学》、《山西文学》、《编辑之友》……几乎全国各大省区的杂志都发表了图文,香港、台湾、澳洲的报道更认为这反映出中国内地人们思想解放了。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推介文章有六七十篇。《华商时报》特辟了“三色堇茶座”,大学教授、军官、集团公司总经理、机关干部、女记者……不同身份的人,都撰文肯定影集的意义。
军旅作家张波,在《华商时报》发文《欣赏三色堇》——
……阿坚无疑是一位普通而平凡的知识女性,而且说句老实话她也并非那种天姿国色。然而她却在自己45岁、也即作为一个女性最灿烂的年华已经逝去的时候悄悄地开放了这一株三色堇。尽管平凡,尽管普通,它仍十分地傲然,丝毫不以这平凡与普通而自惭。相反,它却以这一次放胆地怒放,令那些雍容、华贵、艳美……们黯然失色,这无疑是对我们这个崇尚名贵品种的时代的一次莫大的讥讽与嘲弄。
……其实,这样一本影集说到底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女性在她45岁的时候做了一件她想做的平凡的事情。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未必有勇气去做。我们常常说的所谓“心想事成”对于大多数人说来实在只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这就是无奈——不光是外面的世界无奈,更可悲的是内心世界的无奈。阿坚或者说是这一株三色堇却告诉我们,无奈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在许多时候,无奈其实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出的一道不可逾越的纸墙。关键是你得具有一点那个叫作“勇敢”的东西。
……勇敢当然不是胆大,不是勇猛,更不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敢同样是一种精神,一种很高贵甚至是很华贵的精神。它往往从一个人的表面上是很难看出来的,从表面上就能看出来的那不是勇敢,充其量是一种雄壮或者骠勇。真正的勇敢是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它表现为你的灵魂质量,表现为你对待这个世界的评价,表现为你对待人类的态度,表现在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引文完)

全国六运会期间,阿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一只巨型轮胎背面留影。张梅题诗《都市风轮》:都市的风轮不断旋转/你女人的心情/无色彩的底片/是否永远平静?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请我去做直播,第一次是以普通话与主持人交流,第二次双方以粤语对话。我第一次进播音室时,刚结束播音的男士正出门,我俩擦肩而过,他笑道:“你很勇敢!”我进门后才知道他就是资深粤语主播黄海。看来播音员们议论过我出版影集的事。我高中同学李宏图是粤语播音员,进省台后改名李东,此时已升任副台长,做完节目他请我去办公室坐坐,对老同学一番热情鼓励。两次直播听众都反响热烈,互动环节很多人打电话进来。我首次普通话直播时,《广州文艺》副主编岑之京守在收音机旁。一个女高中生开口便问:“你对美怎么理解?”之京一听,这问题很大,幼坚该怎么说?只听我答道:“真就是美。按世俗观念,我不能与年轻女性比美,但我真实地展示这代人经受风雨之后健康、成熟的身心,人们会承认那是另一种美丽。”女孩又问:“你出这本书有压力吗?”我具体讲了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后,她接着问:“书终于出版你非常兴奋吧?”我答:“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已不是25岁时创作剧本盼彩排成功的年龄,我明白这事值得做并且能做好,如此而已。”之京觉得我的回答还行,我从电台回编辑部后,和他聊起来,说自己当时也愣了一下。接着广雅女生李北芒打电话给我,问刚才的直播怎么样,我说还顺利,有个高中生连问三个问题……北芒哈哈笑起来:“那是我女儿,在中学当小记者、播音员,说要给你打电话!”北芒说已接到班级通知,吴幼坚出版了影集,每本售价港币200元,人民币60元,欲购者某日某处AA制饮茶取书。她认购了三本影集,除了自己看,还准备送给当过知青的亲戚。
我带着一批影集参加同学聚会,儿子也跟着妈妈去见叔叔阿姨们。1993年,同学们并不富有,恐怕从来也舍不得花60元买一本书,但却在没见到实物前就认购了影集,这就是与我息息相关的“老三届”。女同学围拢过来,百感交集地说:“幼坚,这样的影集只有你出最合适!”记得读中学时大家去迎送外宾,她们为负责献花的我梳辫子打蝴蝶结,尽可能把我打扮得更漂亮。外事活动结束后回到学校,她们让我别那么快换下花裙子黑皮鞋,让她们欣赏一番……风华正茂的女学生多么纯真啊!如今她们与我的脸一样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依旧写着理解与友爱。男同学也纷纷过来祝贺,有的说:“幼坚,如果20年前出影集,照片会更年轻漂亮!”也有的说:“20年前文革还没结束,哪有条件出影集?”大家认为影集可贵之处,在于已不年轻的人,依然有着年轻的心。
《羊城晚报》记者李小瑛在海南当过知青,她在其他朋友那儿看到影集,就理解了还不相识的我。她文章写道:“阿坚把自己很私人的生活照堂而皇之配上名家诗篇结集出版,着实替我们这一代‘过来人’表明了心迹:历史的留影为我们作证,我们活在过去,我们活在今天。美好的人生,都市的风流,成熟的魅力,我们一概拥有。让世人惊羡我们这一代,受尽磨难的人,原来也活得这么畅快,这么美丽,这么动人。”
我的影集除赠给文学界、企业界朋友外,还有部分通过邮购走到素不相识的读者之中。珠海打工仔来信说,书虽贵,但我既然知道有它就决不错过,一领到薪水立即汇上书款。绍兴女文员说,她对影集爱不释手,每天睡前、醒后都看一阵,而且每次试图找出全书最佳照片、配诗,结果都不一样,韵味无穷。韶关大学女教授为买影集找过韶关、武汉、广州的书店、书摊,最后来到编辑部购买。她与我促膝谈心,说起自己的经历,被影集引起的感悟,不禁热泪盈眶。广州一位青年来信,特地要求我在他女友生日时寄去影集,作为有特殊寓意的礼物,勉励女友像我这样热爱生命。
四川女作家漆园子发表三千余字文章《生命的陶醉——记国内第一位普通中年女性的私人写真相册公开发行,并将此文献给即将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她写道:“通常,女人的花季是在十六岁到二十三岁之间,这么看来,一个步入不惑之年的女人是早过了花期的女人。但是,读这本相册,你会觉得,阿坚以她独特的方式,以她这一部折射社会生活的个人史,将她的花期留住并无限地延长了。”“敢于欣赏自己,还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她还必须有一种超脱而旷达,洁净而透明的心灵,不含任何杂质,还得有‘纯真’这种个人品质作行为背景。”“通过阿坚镜头前的笑容的提示,在我们心中,唤起了一种对自我生命的礼赞与自豪感;而这本私人相册,它终于以诗意的面容告诉我们,生命还可以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抒写陶醉。”
无锡58岁的王工程师是《广州文艺》读者小周的母亲,在肺癌晚期意外地看到我送她儿子的影集,原先痛不欲生的她,从此让影集相伴一年零七个月,与病魔搏斗到最后一息。小周写信告诉我,母亲指着第60页我童年、少女时代的照片说:“我小时候也有这么漂亮。”他说,床头有了这本影集后,母亲就安静多了,求生的欲望也强烈多了。她爱把初、中期肺癌患者称作“小弟弟小妹妹”,言传身教鼓舞病友战胜“绝症”。她病逝后,丈夫根据她的遗愿,冒着酷暑逐一看望已出院的病友,还给几位农村病友送去抗癌药,小周写道:“她生前一直对从未见面的你的关怀感激之至。你的那本影集,直到她临终前的几日,才从她枕边拿开,母亲生怕弄丢、弄脏。”王工程师因影集而感激我,但我更感激她:她给我以灵魂的震撼,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
我为她写了悼文《把爱留下》,最后感慨道:“人,无论地位高低、名声大小、财富多寡、年龄长幼……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在这世上只要认真活过,便可以安然远去,把全部的爱留在人间。挣脱名缰利索,灵魂才会展翅飞翔。”
影集共有280多首诗歌,有大量佳作值得细细品读。其中方方题诗《总想成为一棵树》,我觉得恰切地表达了我出版影集的初衷,也可以理解成我生而为人,立于世间的心愿。我在省电台直播时,朗诵了这首诗,此后也多次引用过——
